季福堂急了。這個首次投資中國電影的企業老總在承受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還枉受了一肚子冤枉氣,60萬元請來的名角不僅攻擊影片還口口聲聲說從來不認識他。這不急才叫怪呢。
其實,有關王志文與《芬妮的微笑》的爭端早在數月前影片公映之時就曾炒得沸沸揚揚。但后來影片放映情況不是很好,在具體條約上雙方又存在嚴重分歧,事態就朝著復雜化和漫長化的方向發展著,沒想到終究還是免不了付諸公堂。
說實話,從一開始我就傾向站在劇組那邊,這種立場里同情是占去一大半的。花血本請來的明星非但不幫自己撐腰,反而胳膊肘朝外拐,換作任何正常人都會想不通。而且,王志文上海首映禮炮轟自家人那回我是親眼所見,與他的盛氣凌人不同的是,導演胡玫、制片人王浙濱表現出難得的寬容和鎮靜,仿佛是充滿憐愛地看著自家叛逆的小孩,期待著他早日回頭是岸。這時,情感會本能地左右著你,想為弱者說兩句話。另外,一種評論的調調更讓我反感莫名:說王志文是在用他的士風抵抗著娛樂圈浮躁的世風,這個看似漂亮的說法其實質便是把惡意詆毀別人工作成果的行為等同于清高和脫俗,那我就搞不懂了:王名士當初為何要拿這60萬元,又為何不在開拍初就瀟瀟灑灑地走呢?
在這種同情和反感的雙重支配下,我仔細看了遍《芬妮的微笑》,試圖找到駁斥王志文的證據。但結果是我竟對自己先前的判斷產生了懷疑。應該說,它的確是一部極具潛力的作品,真實動人的故事基礎,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完全可以打造成叫好賣座的經典。可是在導演漫不經心地調控下,影片流于拖沓、散亂,與原劇本大相徑庭。而王志文的表現倒算不失水準,卻也無力挽回全片的失敗。這讓我對整件事產生了另一番思考,這樣的影片票房失利幾乎是鐵板釘釘的,而主創人員卻必須給投資人一個交代,這時王志文自打耳光事件,無疑是個很好的臺階,至少它為票房的最終慘敗找到了重要的原因。而從王志文方面來講,他可能也預料到影片出來后的反響,便希望乘早劃清界限,或許還可以讓別人對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肅然起敬呢。
于是乎,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麻煩是麻煩,但大家總算各得其所。從這個意義上說,官司的結果并不重要,只要開打就好,因為除了芬妮,一定還有些人在微笑地面對這場非吵不可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