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8日電 面對恢恢法網,云南省前省長李嘉廷說:“我這一切都是為了兒子,無論坦白交代問題,還是檢舉揭發別人,都是為了李勃,包括上訴也是為了他。”
中華工商時報報道稱,可以說,李嘉廷是從為兒子籌錢出國留學時開始走向墮落的。但是,李嘉廷最終東窗事發并不是出在送兒子出國留學上。可以推測一下:假如李嘉廷此后斂財不是那么貪得無厭,假如李勃此后做事不是那么飛揚跋扈,那么,當初李嘉廷移花接木地送李勃出國留學之舉不就永遠的瞞天過海了嗎?可以想象的是,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不在少數。只不過他們一般比較隱蔽,不為老百姓所知道罷了。
官員想送子女出國留學,無資金;有人想請官員辦事,無門路。通過資助、贊助、幫助官員子女出國留學,雙方似乎找到了契合點,各取所需,皆大歡喜。很顯然,這是一種典型的權錢交易,也是官員變相受賄的一種方式。那么,為什么有人愿意為官員子女出國留學買單呢?
報道稱,眼下中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期,舊體制的積弊尚未根除,新體制的肌體尚未成熟,于是權力尋租依然存在很大的空間,腐敗現象呈蔓延之勢也就不難理解了。問題出在哪兒?
作者分析認為,腐敗的根源在于權錢交易。權力本來是公眾賦予政府官員處理公共事務的一種資格,是政府官員指揮支配社會資源的一種能力。有人之所以愿意為官員子女出國留學買單,是因為官員手中掌握著權力;官員手中的權力之所以能成為斂財謀私的工具,是因為審批制的痼疾依然存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創辦企業本來是一個公民的正常權利,但審批制卻把個人的權利轉移給了政府官員;經營企業本來是一個企業的正常權利,但審批制卻把企業的權利也轉移給了政府官員。于是,個人要圍著官員轉,企業也要圍著官員轉,這樣一來,官員手中的權力被放大了,行政力量干預市場交換的慣性也越來越大。
當權力被濫用的時候,會對市場運行的規則產生極大破壞,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在一個市場上,人們是根據某種預期來對投資、消費進行決策的,如果政府官員可以任意支配手中權力的話,人們的預期就被攪亂了,不確定的未來使得人們更多地追求短期利益,而缺乏長遠考慮的市場秩序就會產生混亂,導致整個社會效率的低下。更為嚴重的是,腐敗還會降低稅收收入,降低外國直接投資,產生大量非法企業和有組織犯罪,并引起非法財富和資金外逃。按照學者胡鞍鋼的估計,腐敗給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每年在9875億元到12570億元之間,相當于GDP的13.2%到16.8%,這個數字不能不讓人觸目驚心。
在官員子女出國留學的背后,究竟是誰在買單?反貪部門若從此入手,或許會有更多的發現。揚善懲惡,癰疽務去,可以肯定的是,反腐敗依然是橫亙在中國未來發展道路上的巨大難題,它考驗公眾的耐心,更考驗政治家的決心和智慧。一句話,改革仍在過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