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三日電(記者孫自法)空間碎片是人類空間活動的產物,包括完成任務的火箭箭體和衛星本體、火箭的噴射物、在執行航天任務過程中的拋棄物、空間物體之間的碰撞產生的碎塊等,是空間環境的主要污染源。
中國國家航天局十三日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球四十多年來進行的空間發射已經超過四千次,送入空間并曾經被跟蹤觀測的物體超過兩萬六千個,大約還有三分之一仍遺留在空間沿軌道飛行。目前可被地面觀測設備觀測并測定其軌道的空間物體超過九千個,其中只有百分之六是仍在工作的航天器,其余為空間碎片。
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空間碎片與日俱增,滯空時間相當漫長,碎片之間相互碰撞或爆炸又產生新的、體積更小的空間碎片。據估計,直徑大于一厘米的空間碎片數量超過十一萬個,大于一毫米的空間碎片超過三千五百萬個。
航天專家稱,空間碎片對航天器和航天任務影響日益嚴重,特別是加大了載人航天的潛在危害。其危害主要體現為以下八個方面:
一是極小的空間碎片由于數量多,能嚴重改變航天器的表面性能;二是稍大的空間碎片會損壞航天器表面材料,造成撞擊坑,對表面器件造成損傷;三是高速撞擊的空間碎片會使自身及被撞擊的航天器表面材料氣化為等離子體云,最終會形成航天器故障;四是大的空間碎片高速與航天器碰撞時,將巨大的動能傳遞給航天器,使航天器的姿態改變,甚至改變航天器的軌道。
五是空間碎片的能量足夠大時,將穿透航天器表面,打壞置于航天器內部的控制系統或有效載荷;六是空間碎片撞擊可以使航天器表面強度降低,甚至出現裂紋,高壓容器的艙壁受損,可能會發生爆炸;七是大的空間碎片撞擊航天器桁架結構時,可能將整個結構打散。八是空間碎片再入大氣層時,會對地面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尤其是以核能為動力的航天器隕落時,由于放射性物質的大面積擴散,對環境的化學和放射性污染后果特別嚴重。
國外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關注空間碎片研究,近年來在載人航天和衛星應用的推動下,空間碎片研究受到多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一九九三年,美國、俄羅斯、歐空局和日本發起成立“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IADC),這一國際組織目前已有十一個成員。中國于一九九五年加入IADC,并于二000年將空間碎片基礎研究列入國家財政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