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1日電 在“九一一”恐怖襲擊兩周年之際,新加坡聯合早報刊載旅美資深時事評論員司馬達的文章,回顧美國總統布什反恐兩周年的歷程,并分析其重大戰略失誤所在。
挫折、勝利、再挫折
文章說,回顧“九一一”以后的兩年形勢變化,可以說布什的伊拉克政策與伊拉克戰爭,經歷了從挫折走向勝利,又從勝利走向挫折的幾個階段:
一,“九一一”恐怖分子炸毀紐約世貿中心的突然襲擊,使美國人民感到無比震驚和悲痛。布什當此嚴重關頭力挽狂瀾,嚴厲打擊恐怖勢力。本來勉強入主白宮的布什,在危難時刻顯示膽略與魄力,反倒時勢造英雄,既贏得國人擁戴,又博取舉世同情,成為歷來民調率最高的美國總統。
二,在壓倒恐怖勢力氣焰,扭轉不利局勢之后,布什隨即出兵阿富汗,以雷霆萬鈞的高科技軍事力量,在極短時間內推翻塔里班政權,拔除了策劃“九一一”事件的“基地”組織老巢。
當時布什的兩手策略是“以武力橫掃恐怖勢力,挾反恐以令天下”。他宣稱“誰不站在美國一邊,誰就站在恐怖分子一邊”,采取了一系列的強勢作為,廢除1972年美蘇簽訂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啟動美國導彈防御計劃,加緊推動北約東擴,宣布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使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達到了極點。
三,然后,布什又在核查薩達姆發展毀滅性武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越過聯合國授權的必要程序,開辟反恐戰爭的主要戰場,出兵一舉推翻薩達姆政權,占領伊拉克。
但伊拉克局勢無法恢復正常,人民缺乏安全保障,敵對勢力死灰復燃,美軍天天遭到襲擊,重建伊拉克的費用是個無底洞,使布什政府在軍事、政治與經濟上陷入困境,美國要在伊拉克實現民主化以推進中東國家民主改革的計劃成為泡影。
文章說,總的來看,布什政府雖然在阿富汗與伊拉克兩場反恐戰爭中贏得重大勝利,給予本·拉登和薩達姆以致命打擊,但至今這兩名人物仍是漏網之魚。美國雖然大大加強了本土安全措施,但并不能杜絕恐怖活動,確保自己的安全。
重大戰略失誤
文章說,在整個反恐戰爭的過程中,暴露了布什政府在情報與決策方面的嚴重失誤。盡管五角大樓在軍事上精算到每一個目標以至每一棟房屋,但在整體戰略上卻犯了重大的錯誤:
只顧推翻薩達姆政權而沒有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只顧在占領伊拉克之后全力搜尋毀滅性武器的證據,卻忽略了恢復社會秩序和保障伊拉克人民生命安全的緊迫性;以為美軍推翻薩達姆之后伊拉克老百姓就會自動地與之通力合作,而忽略了占領軍與所在國人民在政治、歷史、民族、宗教、文化上的重大差異與矛盾因素。
布什的伊拉克政策已經引起了美國公眾的非議。有人認為占領伊拉克比二次大戰后占領德國、日本還困難。因為德日兩國人民接受戰敗的事實,美國幾十萬軍隊在占領期間并沒有受到過襲擊而傷亡。當年美國為了救濟戰后歐洲而推行的馬歇爾計劃,費用占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3%,按現在價值計算,相當于900億美元,其中80億美元用在德國。在二次大戰與朝鮮戰爭之后,美國1946至1978年間投入南韓的援助金額也只有60億美元。而現在要用于伊拉克重建的費用,卻高達300億至1000億美元,也許要用一代人的時間才能償清。
至于布什所要求的國際分擔,包括美國盟友韓國和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反應相當冷淡,并未做出積極回應。印度重申只有在聯合國授權的前提下才會考慮派兵參加維和行動,德國總理施羅德已經一口拒絕派兵,法國總統仍然強調需要聯合國的授權。
小心重蹈羅馬覆轍?
為什么布什在反恐開始時能夠得道多助,而后來卻失道寡助,連國內的支持率也越來越下降了呢?
文章指出,歷史的教訓是,越是強大的國家越是自恃不可戰勝,越要以世界領導自居,也就越要到四處擴張,越要別人俯首稱臣,越會四面樹敵激起反抗,越要分散自己的力量,越會陷入被動境地。如果布什與他手下的新保守主義信徒們,一心要以推行實力政策來在全世界建立羅馬式的“美國和平”,那么從長遠來看,重蹈羅馬的覆轍恐怕也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