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3日電 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歷時25個年頭,回首25年特別是近10多年的改革歷程,改革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內到外、由微觀到宏觀地不斷推進,已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漸進式改革”道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已初步建立。但同時也必須承認,中國的改革大業還沒有完成。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就發表文章,全面分析了中國目前所處的改革關鍵時刻以及中央在哪些方面將進行下一步的改革部署。文章寫道,中央已經決定在今年10月份召開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將對如何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做出新的具體安排。這不僅標志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將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而且意味著中國改革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關鍵時期”。
文章中對目前改革的癥結描述到,中國已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不僅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舊的權力部門和國有壟斷行業的利益格局尚未打破,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而且一些新建立起來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還有許多漏洞。具體表現在:
一是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增加政策透明度和統一性、減少行政審批和微觀事務干預、正確行使對經濟和社會的公共管理職能等方面,還有不小差距。
二是國有大企業機制不合理、社會負擔重、創新能力弱等問題仍然比較嚴重,壟斷行業的大企業缺乏優勝劣汰的壓力,在經營機制、收費標準和服務質量等方面,與整個社會和消費者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三是投融資體制改革進展緩慢,條塊分割和行政干預投融資活動導致重復建設、重復引進的現象還相當普遍。
四是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相關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和投資服務體系不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仍不充分。
五是金融體制和證券市場的制度設計存在較大缺陷,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業不良資產比例較高,金融監管比較薄弱,金融風險隱患增大。
六是社會信用嚴重缺損,市場秩序比較混亂。
七是收入分配制度尚不合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比較滯后,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的新機制還很不完善,社會穩定的“安全網”還有很大漏洞。
文章重點指出,之所以在前一階段的改革過程中會出現上述矛盾和問題,根源在于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傳統觀念和行為方式仍有較強的慣性。
文章同時提醒道,25年未啃下的“骨頭”肯定是“硬骨頭”,文章稱,新階段的體制改革任務包括以下六大方面:
一,對目前體制中殘留的、也是最難攻克的計劃經濟體制核心部分進行最后攻堅;
二,對國有壟斷企業的壟斷體制和權力結構進行徹底調整;
三,對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和上層建筑進行大膽創新;
四,對政府機構和官員隊伍進行大力精簡;
五,對舊的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和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中形成的不合理的利益格局進行根本調整;
六,對缺乏有效監督和制約的政府過當干預經濟活動的執政方式進行徹底改革。
文章說,改革進入攻關階段,必須充分認識新一輪市場化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全黨特別是各級黨政部門的領導干部要提高深化改革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從約束自身權力和規范自身利益入手,當好自我改革的表率,帶領全國人民向不合時宜的舊觀念、舊做法、舊體制發起最后的沖擊,力爭早日建成健全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韓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