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4日電 23日下午,正在北京出席中國工會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王兆國參加了河南代表團的討論。
在開幕式報告中,王兆國首次談到“一大批進城務工人員成為工人階級的新成員”,以及將進城務工人員組織到工會中來的問題。
上月初,中華全國總工會已經宣布,將盡可能多地組織農民工入會,并將離開家鄉到城鎮打工的農民定義為職工隊伍的成員。此后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全國有3400多萬農民工加入了數以百計的打工地城鎮工會組織。
中國青年報報道說,河南代表、信陽市總工會主席陳民向王兆國匯報了當地工會組織在農民工中建立工會的探索。
陳民說,信陽市是革命老區,改革開放后成為中國著名的勞務人員輸出地,總量近170萬人左右。這些人在全國各地參加所在地的建設,以自己的辛勤勞動換取回報,同時也帶動了家鄉的發展。但是,打工者權益遭受侵害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而作為勞務人員輸出地的黨政工組織,卻每每鞭長莫及,力不從心。如何通過機制維護外出務工人員的權益,始終是人們難釋的心結。
他們認識到,外出務工人員是通過勞動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體力和腦力勞動者,是職工隊伍的新成分。這個僅次于農民而多于工人的第二大勞動群體,強烈渴盼代表和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組織為自己撐腰、說話。在務工所在地各級工會組織持續加大對打工者權益保護的同時,作為外出務工者家鄉的工會組織,同樣有著義不容辭的職責。
他們以自愿參加為原則,積極吸收農民工加入工會。不到兩年,信陽市各縣(區)普遍建立了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工作小組,各縣(區)及各鄉(鎮)均成立了外出務工人員工會聯合會,全市近500多個行政村都成立了外出務工人員工會小組。
在接納吸收農民工入會的同時,他們還設法與外地工會聯系并征得對方同意,在上海、廣東、新疆、蘇州、杭州等外出務工人員集中地,建立了40多個務工人員工會聯合會,接受當地總工會領導。
由此,形成了農民工輸出地與輸入地兩地工會聯手雙向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新機制。這種機制使農民工的工會關系可以“飛來飛去”,身份可以隨時轉變———外出打工前,可在當地辦理工會會員證;外出務工時,接受當地工會管理,享受會員待遇;回鄉務農時,打工地會籍自動取消。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王思斌高度評價了接納農民工入工會的這一做法。他說,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僅僅因為出身問題,民工長期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生活之外,其中包括不能參加工會,接受工會組織的服務。工會組織接納并主動承擔起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重任,對于拆除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藩籬,加快城市化進程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陸學藝認為,其實,我們應該更早一點接納和承認農民工屬于工人階級這一事實。據他們的調查,早在2000年,全國制造業中,農民身份的工人已經占到了57%。他希望,各級工會組織不只是盡可能多地吸納農民工入會,還要努力培養、教育和幫助農民工盡快融入到城市產業工人中來,使他們真正成為工人隊伍中的一員。
而長期關注農民工維權問題的《工人日報》資深評論員王舟波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進程中,作為以農村富余勞動力為主體的特殊勞動者群體,農民工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運研究室主任、教授馬子富認為,農民工加入工會天經地義。理由有三:第一,關于農民工的身份定位。“農民工”一詞,只是說明這些人來源于農村,原來的身份是農民,并不能表示現在的階級或階層屬性。第二,加入工會組織是農民工的迫切愿望。第三,在農民工中建立工會組織,是工會工作的新領域。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系主任、教授楊漢平認為,農民工加入工會,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它反映了社會對農民工參加城市建設所做貢獻的認可,是工農融合的開始,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結果,符合《工會法》的精神與原則。(萬興亞從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