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一百多年來,《阿依達》是世界歌劇舞臺最常上演的經典劇目,以露天廣場演出表現其恢弘場面成為它最重要的戲劇特征。而9月末在北京上演的《阿依達》其規模將超過以往任何一次
北京9月,癡迷古典音樂的法國留學生Henri從中國票務網上購得一張大型景觀歌劇《阿依達》的場地票。他承認,即使在歌劇盛行的歐洲,也無法看到這樣大規模的演出。這種享受簡直可稱為“奢華”。
9月19日,出演主角“阿依達”的慕尼黑國家歌劇院女高音喬基納·奔查一下飛機就趕赴演出現場北京工人體育場。在那里,她看到了甫成規模、以立體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為背景的大舞臺和正緊張彩排的其他演職員。
站在工體大看臺上,這位曾80次向全世界演繹《阿依達》的著名女高音發出由衷的感嘆,“我從來沒有在規模如此宏大的場地上,向數目如此眾多的觀眾們放聲歌唱過”。
一個古老愛情的經典演繹
《阿依達》講述了古埃及的一個古老傳說:法老王時代,敵對兩國間巨大的仇恨陰影籠罩著一對相愛男女。埃及大將拉達梅斯領兵征服埃塞俄比亞。然而,當嗜武的國人們高喊:“前進!去保衛祖國神圣的領土,埃及勇士所到之所,敵人潰不成軍……”時,他聽見自己圣潔的愛人阿依達悲哀低吟:“故鄉啊!我將不得再見面!”——對敵國公主阿依達的愛和對長久和平的向往使他陷入兩難的痛苦中。最后,這對糾纏于國仇家恨的戀人選擇了雙雙徇情。
戰爭,像情侶雙瞳中流淌的血淚,但依然無法抹滅愛的光芒。
1871年,有“意大利歌劇之王”美譽的威爾第應埃及總督之約,用歌劇的形式再現了這一經典愛情傳奇。1871年12月24日,該劇在開羅首演大獲成功。一個半月后,威爾第親自指揮這部歌劇在米蘭斯卡拉劇院上演,意大利國王蒞臨觀看,劇場盛況空前。有記載稱,演出后,威爾第謝幕達40次之多。
此后一百多年,該劇在世界歌劇舞臺上始終是最常上演的經典劇目。聆聽過《阿依達》的人們,都可以在融合流暢的宣敘調和詠嘆調中,在豐富的管弦樂中,聽到威爾第用素樸的演唱表述嫉妒、恐懼、憤怒、激情、悲傷、暴怒、嘲弄、諷刺、狂熱、信仰,以及所有人都了解的永恒的人類情感——歌聲凝固了愛情,音樂違逆了歷史。
上世紀80年代,《阿依達》以大型實景的形式在故事發生地埃及盧克索神殿前上演。此后,又先后在加、澳、德、希臘、瑞士、中國上海等地多次以超大型景觀的舞臺形式上演。露天廣場演出便成為《阿依達》表現其恢弘場面的重要戲劇特征,它的每一次大型實景演出演出都受到了全球媒體和受眾的廣泛關注。而《阿依達》每到一處,都會根據當地的“民情”加入一些本地音樂元素和道具,以期能讓觀眾更好地融入歌劇當中。
而此次北京2003世界超大型景觀歌劇《阿依達》,在制作、演出規模上將超過以往任何一次。
來自奧地利、德國、俄羅斯、意大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克羅地亞的國際著名歌唱家、導演、舞臺、燈光、服裝設計制作等歌劇藝術家們將與北京眾多專業合唱、舞蹈演員、群眾演員并肩獻藝。
無怪乎,視聽歌劇為日常享受的歐洲人,也對此嘆為觀止。
誰和誰的盛會?
雖然在一個古老但不甚熟悉西方音樂的國度里演唱,主唱喬基納·奔查仍充滿信心。她相信“阿依達”自身美的感染力,認為中國本土的觀眾都會像她在歐洲邂逅的中國聽眾一般,具備高素質的音樂鑒賞力。
《阿依達》外方總導演、克羅地亞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克雷斯米爾似乎熱衷于在歌劇中加入一系列的“現代化”和“中國元素”。他在這出景觀歌劇里不僅摻入了焰火、馬戲和空中飛人、中國武術等精彩飛揚的表演,還將大象、駱駝、獅子、老虎、馬、蛇、蟒、鸚鵡等25種珍禽異獸請上舞臺。更令人瞠目的是,他正考慮在男女主角雙雙徇情的演出尾聲,加入20秒《梁祝》插曲。
克雷斯米爾反對人們將歌劇《阿依達》僅僅視為極具觀賞性和參與性的景觀秀和時裝秀。他認為“歌劇本身其實就是各種文化的混合體。我們會完全尊重威爾第的音樂。但在其他藝術形式上,藝術家有權力發揮創造,用現代人的審美觀重新解釋這部歌劇。”
在這樣的超豪華策劃下,《阿依達》將創造幾項演出之最:最大的舞臺制作;最高的演出金字塔;最多的參演演員。
和克雷斯米爾制作“世界上規模最大最摩登的《阿依達》”的理念相呼應的,是氣勢恢宏的戶外實景舞臺:在總面積為6200平方米的超大舞臺上將搭建起一座40米高的立體逼真的巨型金字塔,同時在兩側出現巨大的獅身人面像——為了重現古埃及雄渾氣魄,舞美姜浩揚帶著施工人員通宵達旦地趕工。這個曾借助紫禁城文化底蘊搭建起巨龍盤旋的“三高”演唱臺的設計者,希望在工人體育場也能“平地起氣勢”。
該劇總策劃之一、中方導演劉克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雖然《阿依達》斥資3000萬,但這筆成本“絕對”能回收。本劇最大承辦方北京北奧大型文化體育活動有限公司市場傳媒總監趙麗娟也說,從80元一張的看臺票到1800元的VIP票,很快被搶購一空。預計將有10萬人次,能欣賞到美妙絕倫的“阿依達”。
在劇中扮演凱旋的埃及兒童軍隊的,是北京少年武校的一批十二三歲的孩子們,他們被老師和導演帶領著,身著黃衣、手提大棍一遍遍認真地“走臺”。每天早上9點練到下午5點才能回家。當被問及《阿依達》講述的是什么故事時,這些孩子大都不大明白。“說一個王國的事吧,”其中一個說。他們認為自己到場就是練練武術。下次最好還有這樣的機會,因為“這很好玩”。
對于主唱“阿依達”來說,這場演出也將是她個人的一次“愉快之旅”,不僅僅是由于她出演一場最豪華的歌劇盛宴,同時這個女高音歌唱家隨身帶來2000張由她演唱的威爾第音樂CD,也希望在演出后能售賣給觀眾。
摩登、時尚的《阿依達》依舊能給觀眾許久不變的震撼與感動嗎?它的核心,依舊是音樂,亦或允許觀眾各取所需,成為眾聲喧嘩的狂歡節?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