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鳳”,這是概括自2000年以后,中國雄心勃勃地實行吸引海外留學人士政策的關鍵詞。“鳳”是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留學生,而“巢”是指能夠讓他們發揮出能力和熱情的最佳企業環境。
與外資企業一道扶持“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的另一發展動力是在發達國家學習高科技和企業知識回國的留學生,也就是所謂的“海歸派”。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到海外求學的中國留學生人數達46萬人,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所帶來的第二次改革開放后,30萬人的留學大軍走向了世界各國。
留學派正式回國是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的。1998年以后,回國留學生人數平均每年增加13%,截止到去年年底,約有13萬人回到了國內。他們在中國各地直接成立的企業達4000多家,而且去年的總產值達到了100億元人民幣。
地方政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海歸派爭奪戰”。在最近3年間,地方省市競相組建的留學生專用“創業園”達60多處,他們提出各種獎勵條件,正在向留學生伸出橄欖枝。
中國政府為了到2010年把將引領21世紀的世界著名BT、IT企業集中在一起而建立了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產業園區。這里有2000多家企業入駐,相當于中國留學生創立的企業的一半,所以被稱為“海歸派創業天堂”。
其中,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長的半導體企業SMIC是最引人矚目的海歸派企業。該公司的總經理張汝京出生在中國,在美國念完高中和大學,之后就職于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并在全世界曾親手建造了10多個半導體生產線。張汝京表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而且創業及到外資企業就職的機會大幅增加,再加上政府集中實施優惠政策,所以做出了回國決定。”
與張汝京一起領導事業開發部的謝志峰博士也是海歸派人士。他是作為中國留學第一代,從上海交通大學(應用物理系)畢業后,1980年作為公派留學生在美國專攻半導體物理學的人才。他曾就職于英特爾等公司,于1995年回國,但是難以言表的研究條件令他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去了新加坡,后于2001年第二次踏上了祖國的土地。他表示,“前幾年,由于國內條件差,留學生們都不愿回國,但是現在已有了可大展拳腳的環境,所以,留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到國內。”
除上述中國“海歸派”外,SMIC還吸收了來自日本、加拿大、美國、意大利、香港、瑞士、韓國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890名高級人才,組成了“多國部隊”。懸掛在公司大樓前的“萬國旗”象征著公司職員各不相同的國籍。
設計公司(IC設計企業)“華虹IC”也是比較優秀的海歸派企業。公司總經理閔昊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后,在美國獲得了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在當地一家研究所工作期間,因中國政府的勸說,回到了國內。公司起初只有10多名職員,主要向上海市政府大量供應利用半導體芯片制成的交通卡,目前已發展成擁有100多名職員,年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的中堅企業。
閔昊總經理表示:“海外公司的附價值高,而且創業資本少,所以,在留學生之間成為最受歡迎的風險投資企業形式。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及其附近的科技京城產業園區就有留學生創建的200多家設計公司。”中國政府以打破常規的方式支援著海歸派企業。最具代表性的優惠政策就是“二免三減政策”。也就是說,留學生創建的企業從開始盈利起2年完全減免法人所得稅,此后3年只征收50%。另外,留學生在高科技領域創業時,政府免費支援50萬元人民幣注冊資金和10萬元人民幣流動資金,此外,還支付每月800元人民幣月租金。中國科學院正在實施“百人計劃項目”,即挑選優秀的海外留學人員,3年內向每人支援200萬元人民幣。
地方政府的另行獎勵也豐富多樣。深圳經濟特區每年支援3000萬元人民幣留學派創業資金。廣州市向海歸派創業者給予提供10萬元人民幣注冊資金和2年免費使用辦公室的優惠。上級雖然控制外來人口,但是對留學派發放特別居住證明,在遷戶口、醫療保險等社會福利方面給予特別優待。
在地方政府中,運營數量最多的留學生專用創業園區(9個)的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裁孫燕燕對獎勵政策解釋說:“在海外積累了各種經驗的海歸派最終將成為促進中國經濟全球化和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的催化劑。”
當然,留學派回國并非只為了得到獎勵,更重要的是中國是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充滿生機的“機會之國”。
在美國硅谷工作了18年于去年回國的中國合資半導體企業“華虹NEC”(位于張江產業園區)的賴宏輝(音譯)董事表示:“雖然硅谷是技術中心,但中國是龐大的市場中心,我到這里來是因為這里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機會和工作。”
來源:韓國《朝鮮日報》中文版 作者:李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