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3日電 10月15日至17日,也就是本周三至周五之間的某一天,執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神舟”五號飛船將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的國家。
據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新聞夜話》消息,此前于本月4日在京舉行的2003年“世界空間周”開幕式上,國防科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將繼續開展太空探索計劃,在未來的時間里,中國還將進行登月飛行的試驗。
中國的探月計劃于今年正式啟動,進展順利。據報道,探月路線已經確定,最快三年內,中國將發射繞月飛行的月球探測衛星。中國探月工程計劃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不久前在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時,介紹了這項“嫦娥工程”的相關情況——
1 中國探月工程要做四件事
歐陽自遠介紹,中國這次探月工程計劃準備做四件事情——
一、要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影像,就是獲取它的立體圖像;
二、要分析月球的14種元素,它的資源的含量和分布。美國已經做了5種有用元素的全月球分布,我們希望能夠做得多一點;
三、準備探測整個月球表面的土壤,這一層土壤里面有非常有用的一種資源,就是可控核聚變的原料——氦3,探測它整個分布的情況,哪兒的儲量多,哪兒比較少,今后很可能集中在某一個地區開發,這是國際上目前別人還沒有做的;
四、要探測距地球4萬到40萬公里這么一個范圍里面空間的環境。因為對于我們來說,這是通向月球的一個通道,整個這么長的距離里面的空間環境,對我們地球的環境、地球今后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2 探月,我們的火箭、衛星沒問題
歐陽自遠說,發射月球探測衛星主要依賴火箭。我們國家的火箭發射能力,現在可以直接到達月球,或者經過一個轉折,在地球發射同步軌道衛星,然后再進一步加速而到達月球,這都是可以實現的。火箭沒問題,衛星也沒問題,我們的探測儀器也沒問題。我們可以說叫整裝待發,一聲令下,就可以把它組合起來,來實現我們的目標。
這個組合的過程,大約需要兩年半到三年。因為這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另外,每一期的探測目標是不同的,我們要做不同的儀器,所有儀器都要經過嚴格檢驗。
至于中國人何時能登陸月球,歐陽自遠說,計劃中大約要花十幾年的時間,實現三次月球的探測,第一步,派環月的衛星探測;第二步,要進行軟著陸和月球車的巡視探測;第三步,派機器人探測月球,還要取回樣品,返回地球,這是一個更為艱難的工作。這都是跨越式的發展。在實現了這些目標之后,才有可能進行載人的登月。
3 月球上能源夠人類用上萬年
談到人類探月工程的戰略意義,歐陽自遠說,月球上有極其豐富的一些特殊資源,這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和支撐。比如說它的鈦礦、鐵礦、鈾礦,特別是像稀土礦、磷礦、鉀礦等,多種資源都非常豐富,儲量巨大得難以想象。另外一種就是地球上很稀少的氦3。
歐陽院士介紹說,月球有一層土壤,而太陽一直在發射太陽風——一種帶電的粒子,可以注入到土壤表面,而這些太陽風的組成里頭就有氦3。氦3是從太陽風注入到月球表面的,附著在土壤顆粒的表面。因為月球的土壤經常被小行星撞擊,一撞以后,土壤就翻來覆去,大約每四億年月球的土壤就要翻一次,所以月球的土層當中吸收了很多氦3,且含量比較平均。月球有46億年的年齡了,氦3儲存量非常豐富,根據初步計算,氦3在月球上的儲量約有100萬噸到500萬噸。
氦3是可控核聚變的重要原料。中國一年的發電量,大約只需要最多不超過10噸的氦3,而全世界的需求約在100噸或者多一點。這樣計算下來,月球完全可以提供人類社會用上萬年的能源需求,這是非常誘人的、有巨大前景的一種資源。
怎么把月球上的氦3用到地球上來呢?歐陽自遠說,已有很精細的設計,來開發利用氦3,比如說怎么從土壤中提取它,怎么利用月球本身的能量把它液化。氦3是氣體,把它液化以后裝在高壓罐里面,再用航天飛機或者別的運回來。一架航天飛機大約可以運30噸,大約三趟到四趟,就可以運100噸回來,這就相當于地球全年的用量。而我們中國的用量,大約只要一兩個汽車就可以裝完了。
4 先行者將占據最有利位置
從1969年美國成功登月以后,月球探測沉寂了有幾十年。但近幾年,一個新的月球探測熱潮已經到來。美國不久前宣布了“新前鋒”月球探測計劃,明確今后的深空探測以月球為主。歐洲空間局今年就要發射首顆月球探測器,在2020年前后完成月球的基地建設。還有俄羅斯、日本、印度,也都提出了各自的計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歐陽自遠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掀起的探月高潮,主要是冷戰的需求、政治的需求,不過它仍然推動了各方面技術的發展,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對月球采回來的樣品,需要很長的時間進行研究,去理解,去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階段。然后大家經過這些研究,進一步認識到一點——月球上有如此豐富的資源,如此豐富的能源,而且月球是那么好的一種特殊環境,因此人類要重新認識月球,重返月球。
月球會不會成為又一個人類展開爭奪的場所?對此歐陽自遠認為,我們經常拿地球的問題去看月球,地球資源比較匱乏,而且爭奪比較嚴重。而月球是一塊沒有被開發的處女地,它的資源儲存量又是如此巨大,而且不能夠大量開發——誰也沒有能力大規模地工廠化開采。
盡管如此,誰先上去,誰當然就更有優勢。人類需要開發利用月球,把地球和月球連成一體,來共同支撐我們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各方面的需求。盡管月球不屬于任何國家和個人所有,但是最早去開發的人一定會站到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無法避免的。
5 月球環境不適合人類居住
那么,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在有生之年有沒有可能到月球上去旅行?
歐陽自遠說,至少最近30多年的范圍內,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條件。至于說以后,比如說50年、80年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月球旅行可能成為一種非常方便的事情。
但是,他風趣地說,假如你真到了月球,你將會感到失望,因為你看到的那種景觀是你難以想象的——月球并不像地球這么美好。事實上,地球是宇宙中最美麗的一顆星,而月球是最荒涼的一顆。
人類能不能到月球上定居?歐陽自遠回答,在月球上實現地球移民無論如何都是不上算的,都是沒有前途的。月球是一個不適宜于人類移民和定居的星球,因為它的條件太嚴酷了,沒有水,沒有空氣,說話誰也聽不見。地球的人口要增長,人類必然希望能找到另外一個星球來作為移民點,最適當的是火星而絕對不是月球。火星現在有計劃,大約經過200年的改造,可能能夠實現接近于地球的環境。——當然這也是個非常艱難的過程。
而月球環境,不可能去改造它。第一,它沒有大氣,不可能有一個大氣層,因為它太小了,抓不住這個大氣,所以它是真空狀態。既然沒有大氣,你說話誰也聽不見;既然沒有大氣,照著太陽的地方溫度是一百二三十攝氏度,熱得要命,而陰影的地方溫度是負一百五六十攝氏度,溫差極大。總之,那是一個非常惡劣的嚴酷的環境。
所以,從現在我們對月球的了解來說,在月球上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畫面——人類定居在月球上,然后指著天上的一個藍色星球說,我們的祖先就來自那個星球,那就是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