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0日電 香港大公報發表文章稱,萬名香港市民近日上街游行,熱烈慶祝“神舟”五號中國首次載人航天取得圓滿成功,為國家的日益富強興盛感到自豪和振奮。
“神五”一舉成功,不但帶來喜樂,也令市民對國家今日的經濟實力以及未來太空事業的發展前景產生了不少憧憬和期盼:中國何日實現太空漫步、建太空站、登陸月球?這中間,也有一些人提出疑慮:中國還在建設小康,有限資源應更多用于民眾還是投向太空?中國的強大會否令“中國威脅論”更有市場……?
文章寫到,中國必須要建設成一個強國,包括太空強國。中國有能力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同時建設自己的太空事業。而中國發展太空科技的唯一目的,是推動和平而不是軍事威脅。這些方向和目標,都是十分清晰明確而又堅決有力的。
文章同時指出,“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是中國整個航天工程計劃一步一個腳印,按部就班、水到渠成的成果,并不是“一步登天”。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自一九九二年正式激活,到日前的“神五”上天,是完全按照中國國情,包括經濟、民生、國防、科技的實力和需求而穩步前進的。中國航天絕不好大喜功,干超出自己能力的事。近年來,國際間早已多次公開“預告”中國有載人航天實力,或認為中國應早日把人送上去,但中國不為所動,仍是按自己的節奏進行,寧慢毋急、寧穩毋快,力所能及。這一基本方針,“神五”之前如此,“神五”之后也將如此,不會改變。
當然,載人上天,肯定是一項巨額投資。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謝名苞在記者招待會上透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至今一共十一年,共使用了人民幣一百八十億元左右。相對于中國當前的國民生產總值、經濟增長幅度以及各項基建、社會投入來說,十年一百八十億用于載人航天工程的支出,應該說是符合國情,沒有超出承擔負荷能力和合理比例范圍的。而正如各方面的專家所指出,航天科技的發展,對國家全面的經濟建設包括尖端科技、先進工藝技術、材料學、生命科學、農業改良都會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中國的衛星發射能力已經成為一門國際“大生意”。
而除了經濟上的有形收益外,“神五”發射成功,對中國的人心建設、思想建設以至社會道德文化建設都將會產生無可估量的價值,“航天員”楊利偉為國爭光、獻身拚搏的精神,已經成為億萬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的偶像。
文章重點指出,中國發展空間科技事業、載人航天成功,是為了和平、為了人類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成果用于民用、用于經濟建設,二是中國的強大對世界和平是不可取代的重要穩定力量。中國太空事業用于和平和全人類,對此,國家領導人已一再重申,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宗旨為:“開發太空,造福全人類,和平利用空間”。首位航天的中國人楊利偉在空間“太空日志”寫下的一句話是:“為了全人類的和平,中國人到太空來了。”中國這一和平發展太空事業的方針已得到國際間的高度認可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