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借助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加強中國在地區乃至世界事務中的發言權——中國向全球務實地表明了渴望用經貿內涵充實傳統外交關系的愿望
記者/胡奎 朱萍
當全世界仍然沉浸在坎昆WTO部長會議失落的陰影中時,入世兩周年的中國卻看上去意氣風發。近來的一系列舉措顯示,這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自信地面向全球發動自由貿易攻勢。
中國向全世界務實地表明了她渴望用經貿內涵充實傳統(以政治掛帥的)外交關系的愿望。很顯然,借助締結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在地區乃至世界經貿事務中的發言權必將大大提升。
“經濟外交”全球出擊
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中國總理溫家寶參加了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簽字儀式。接著,溫家寶總理還與東盟國家領導人簽署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這是中國第一次同一個地區組織結成戰略伙伴關系,中國也由此成為第一個加入這一條約的東南亞區外大國。與此同時,雙方還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補充議定書等文件。溫家寶稱,對中國與東盟在2010年順利達成自由貿易合作“充滿信心”。
在巴厘島,溫家寶還與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韓國總統盧武鉉共同簽署了一份推進三邊合作的聯合宣言。經貿議題成為這一宣言的核心內容。這份宣言讓人們依稀看到了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影子。
此前,9月23日,由溫家寶總理主持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會晤,在同意建立一個地區反恐中心的同時,簽署了加強經濟合作的條約,其最終目標是在中亞地區建立起自由貿易體制。
與東盟及上海合作組織的自由貿易,顯然被中國放在優先重要的位置,這一方面是因為條件的成熟程度,另一方面也是“立足周邊”外交思維的延續。此外,除了澳大利亞外,中國目前鎖定的自由貿易談判對象大都是全球發展中的新興市場,并且基本上是在亞太經濟圈內。來自亞太地區的貿易在中國進出口貿易中占到3/4的份額。
除了關系密切的東南亞、東北亞和中亞,中國還向更廣泛的地區主動伸出熱情之手。在南亞,有關中印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也將浮出水面。根據中方的提議,10月中旬,中國還將與包括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等國在內的南方共同市場展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此外,中國與澳大利亞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也在積極醞釀當中。
在剛剛公布的《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中,中國提出要“發展中歐富有活力和長期穩定的經貿合作關系”,加強中歐在世界貿易組織新一輪談判中的協調與合作,并期待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與投資伙伴。中國的這個舉措似乎在表明,在向亞太地區尋找推進自由貿易合作的同時,并沒有忘記歐盟這個日益重要和密切的朋友,盡管中歐自由貿易在今天看起來似乎如此遙遠。
務實應對WTO困局
中國在自由貿易方面接二連三的主動出擊,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經濟研究室國際戰略室主任沈驥如認為,中國實行這一大膽的對外經濟政策,是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進行貿易談判失敗的反應。
旨在重新簽訂WTO貿易協定、推進全球多邊自由貿易的坎昆WTO部長會議,于9月15日黯然落幕。由世貿組織146個成員國的貿易部長參加的坎昆會議,經歷了5天5夜的激烈爭論,卻未達成任何有意義的協議,其根源是世界20多個發達國家與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建立公平貿易秩序問題上的尖銳分歧。國際輿論認為,這一挫折可能損傷多邊貿易自由化的未來。
盡管加入世貿組織才兩年,但中國已目睹并體會了全球一體化貿易體系建立的艱難。1999年旨在大規模推進全球自由貿易的西雅圖WTO成員國會談宣布失敗,次年的新加坡談判也毫無進展;2001年的多哈回合談判,除了宣布接納中國為WTO的正式成員國之外,其惟一的意義就是決定重新啟動建立全球一體化自由貿易規則的新一輪談判。兩年后的坎昆會談再一次證明,“分享全球化的好處”看起來并非易事,要在WTO這個大家庭內達成統一意見是如此之難。
“WTO的宗旨反映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但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不得不認真面對這樣的現實:全球化多邊自由貿易在實際操作上短期內很難一步到位!蹦祥_大學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龐中英教授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面對重整世界貿易體系的重重困難,自由貿易協定的潮流出現了。龐中英說,今天的世界各國正在試圖從三個層次上尋求自由貿易的突破:一部分仍未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仍在積極想方設法試圖加入這個“自由世界”;更多的國家則在地區的層面尋找自由貿易合作,如歐盟25國,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結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10國正在大力推進的自由貿易合作;還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在雙邊的層面探求自由貿易合作的可能,如已經結成的美國與約旦、日本與新加坡的自由貿易協定,前者已經實施多年。日本與泰國、菲律賓的自由貿易談判也在積極推進中。
龐中英認為,今天的中國自由貿易攻勢,是在后兩個層次上推進的,它反映了中國靈活應對WTO困局的務實性。
這種務實性尤其表現在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合作中。2002年11月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被稱作“豐收計劃”。政治家的意圖很明顯:2010年還有些遠,那就先從能做的事情慢慢做起。比如,目前中國云南、廣西等地與東盟國家的邊境貿易,以及圍繞大湄公河流域的眾多合作事務,正開展得有聲有色,頗讓各國民眾和商家嘗到了甜頭。
亞洲經濟共同體?
客觀地看,中國的自由貿易計劃起步晚了些。在此之前,美國早就與加拿大、墨西哥結成北美自由貿易區,并且正計劃將自由貿易框架迅速推及整個美洲。歐盟也與拉美地區及中東、北非的部分國家實現了自由貿易。
但中國的動作帶來的影響巨大,并將掀起強大的聯動效應。以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協定為例,它的實現將意味著在東南亞地區出現了一個包括18億人口的龐大經濟圈,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這個計劃深深地刺激了美國、日本和印度。印度一再宣示了“東向”的決心。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也因為中國與東盟的蜜月關系而飽受國內民眾的批評,這直接導致了日本與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的快速達成,日本還希望盡快與更多的東盟國家乃至整個地區實現自由貿易合作。大洋彼岸的美國顯然不甘落后,白宮已經宣布,布什總統將在出席APEC會議后訪問東盟,提出與東盟共建自由貿易區的計劃。
中國的自由貿易計劃,正在事實上成為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動力。來自巴厘島的消息說,東盟將從2004年開始,同日本和印度分別就10年內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問題進行協商。如果這些進展順利,則意味著到2015年之前,將誕生以東盟為中心的30億人口的龐大自由貿易圈。它將囊括世界一半的人口。
在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看來,支撐未來東亞經濟共同體的將有四極——中國、東盟、日本以及原屬南亞的印度。毫無疑問,他們在世界事務中將分享到集體地位提升的好處。
這顯然符合中國的需求。事實上,透過今天中國試圖構筑的東南亞(與東盟)、東北亞(與日、韓)、中亞(與上海合作組織)、南亞(與印度)自由貿易格局,人們還可以看到更大的亞洲經濟共同體,而龐大的中國,無疑將在其中起到中樞的作用。
日本產經新聞的評論說:“中國的外交戰略已越來越清晰:借助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加強中國在地區內的發言權!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2003年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