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4日電 最新一期的中共中央黨校刊物《學習時報》刊出署名為“竹立家”的文章分析認為,在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中國未來整體發展戰略的前提下,下一步政府改革要點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文章首先指出,在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的情況下,未來的政府改革應在穩定機構和人員的基礎上,重點放到政府內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上,建立一個適度規模的“有效政府”。
經過1990年代兩次大規模的精簡政府機構和人員的改革,中國政府規模已經基本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的問題還是政府的錯位、缺位和越位現象比較嚴重,機構重疊、機制不順、責任不清、效率不高是政府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所謂要建立一個規模適度的有效政府,就是指要建立一個能有效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公共產品和服務除了國防和外交以外,主要包括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法律秩序、社會安全、社會福利和宏觀經濟政策等,這些產品和服務,主要的和基本的要由政府來提供,做不好就不能說是一個有效政府。
文章認為,公共機構改革,主要是教育和醫療衛生系統的改革,直接與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及黨和政府的威信相關聯,要按照憲法和十六大確定的公共機構管理和改革原則在制度安排上落實到位,真正實現社會主義公共機構的“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
社會主義公共機構,特別是學校和醫院,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向人民群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基本工具,特別是涉及千家萬戶日常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教育和基本醫療需求,主要的應該由政府來辦,以保證人民群眾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學。基本教育與健康,是現代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社會主義公共機構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安民、便民、利民和富民,隨著經濟的增長,這些以非贏利為目標的公共機構是政府應該重點加強的部門,以使全體公民都能享受到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因此,公共機構的改革重點應堅持以“四個民主”為主要方向,制定價格標準和監督措施,提高效率和服務的有效性,使公共機構的工作人員公務員化,增強其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公共機構的工作人員大多是國家公務員或政府雇員,其目標和責任很明確,就是為公眾服務,是人民的仆人,不是像私營部門一樣為了追求利潤或賺錢。評價政府好壞的一個主要標準,就是公共機構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數量。
文章還指出,政府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是全球化時代提高政府競爭力和政府效率、建立有效政府和減少政府腐敗的最關鍵的制度安排之一,也是新時期中國政府改革的最大難點。能否建立一套不是理論上的,而是在實踐中落實了的、并行之有效的民主與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將決定著未來國家與民族的發展命運。
全球化時代的政府競爭力,主要是由公務員的能力和素質決定的,特別是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公務員素質決定的。政府是由人來操作的,因此選好用好人就成為建立一個有效政府和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的關鍵。事實上,關于社會主義公共機構的管理和運作,憲法和十六大報告已經說的很明確,就是“四個民主”。第一個民主就是民主選舉,沒有在選人用人上的民主,就談不上其他三個民主,就不會有對人民負責的官員,他可能只對提拔他的人負責。民主選舉是基礎,是社會主義公共機構實現有效管理的基礎,我們必須有計劃、有步驟、通過科學的程序,把選人用人中的民主在制度結構中體現出來,這就是說,關鍵的是落實,是可操作性,是群眾切切實實的當家作主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杜絕一個人或幾個人說了算的現象,國家才有凝聚力,黨和政府對人民才有親和力,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