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在告別了馬哈蒂爾的權威領導之后,馬來西亞各階層如何面對“后馬哈蒂爾時代”的到來?馬來西亞新總理,64歲的“好好先生”巴達維能否走出前任的政治光輝?
文/田冰
10月31日,巴達維從“現代馬來西亞之父”馬哈蒂爾手中接過執掌22年之久的權杖,成為馬來西亞第五任總理,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好好先生”的勝利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東南亞室博士張學剛,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巴達維“軟弱”、“缺乏信心”的表面印象導致外界對其領袖才能揣測紛紜,但大家不應忽略其“剛強”的一面。巴達維的祖父、父親與巫統具有極深的淵源,受家庭的影響,青年時代的巴達維口才極好,能言善辯。在他擔任副職以后,從大局出發,刻意低調,但堅持原則,顯示出他成熟的政治智慧。
巴達維順利地從馬哈蒂爾手里接過權柄,而沒有像前三任副總理一樣中途落馬,自有其過人之處。
首先,巴達維“侍母至孝”,為其樹立了良好的個人形象。幾十年來,巴達維幾乎每月都會抽出時間回家鄉探望老母。在他正式宣誓就職的第二天,就回鄉省親,一方面不排除其為大選拉選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確實留下了一段孝母佳話,非常符合東南亞民族傳統,贏得了人心。
巴達維在巫統黨內一向被人稱為“好好先生”,從政以來的兩次重大挫折都被其一一化解,并重獲信任。以威權、坦蕩直言著稱的馬哈蒂爾反對不同意見,反感政治挑戰。在某種程度上,他的前三個副手都因此而廢。巴達維以其個人特點進入馬哈蒂爾的視野,最終“浮出水面”。
再者,巴達維本身具有濃厚的伊斯蘭教溫和派色彩,在國內獲得廣泛支持。無論在巫統還是“國民陣線”的政治圈內,沒有公開的敵人,無人質疑巴達維的政治地位。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副主任張錫鎮教授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巴達維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他與前任總理性格上的強烈反差,但馬來西亞“威權主義政體”不會因此而改變。巴達維溫和的政治態度會使其更具親和力,其政策執行上將更具民主色彩。
蕭歸曹隨,還是推陳出新?
擺在馬來西亞新總理面前的,雖然不是“國事如麻”的爛攤子,但也并非高枕無憂。
巴達維首先要確立個人政治威信,確保政令暢通。“馬哈蒂爾時代”的光環暫時還難以褪去,反對黨試圖利用外界對新總理能力的懷疑而大做文章。原內閣成員全部留任,但也與巴達維有一個磨合期。巴達維已經表示將在合適的時機對內閣進行調整,意在權力穩固的前提下“純潔”內閣。
圍繞政令暢通,巴達維上任未及一周,已先后在國會及內閣會議上表示,要重新設計地方議會與政府的結構,決心提高政府官員的素質,遏止官僚作風,剔除貪污文化,樹立威信、效率和可靠的政府形象。巴達維誓言要維護國會民主,尊重三權分立,“維持制衡對防止濫權是非常重要的”他說。
張錫鎮則認為,在馬哈蒂爾時代,最受爭議的就是“解決馬來人困境”的政策。馬來西亞一直潛藏著一些不安定因素,如種族沖突、宗教紛爭、族群特權,包括政治、經濟以及教育領域的分配與特權等問題。馬來西亞以憲法規定馬來人享有各領域特權,且不容許討論,政府運用國家強力機器施行強權壓制,政局才保持相對穩定。
實際上,早在1999年大選時期,馬來西亞國內14個華人社團就曾聯合向政府提出70多項訴求,爭取當地華人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當時政府為了爭取華人選票而滿口答應,但事后并未兌現,引起華人不滿。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在東南亞,特別是在馬來西亞愈發引人關注。到了巴達維手里,特權與發展的矛盾也必然重新顯現,迫使巴達維重新審視不合理的保護政策。巴達維在其首次施政演說中也強調,國內各種族分享權力是政府施政的核心,呼吁全體人民給予合作與支持。可以認為,巴達維已經發出了內政改革的信號。
在經歷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馬來西亞經濟雖然得以恢復,并保持4.5%的經濟增長率,但是國外投資銳減,市場競爭扭曲,政府財政赤字激增。針對外界對其缺乏經濟管理經驗的質疑,巴達維在其施政演說中表示,馬來西亞必須尋找和確定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科學技術和現代化農業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加強研發,以增強國際競爭力。而在此前舉行的世界華商大會上,巴達維盛贊馬來西亞華人是“主導市場的民族”,對國家成長及發展功不可沒。此言一方面打消了華人對經濟政策能否延續的疑慮,一方面也鞏固了巴達維在華人圈的選票,可謂一舉兩得。
在外交方面,作為不結盟運動主席國和伊斯蘭會議組織主席國,馬來西亞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伊斯蘭國家典范。能否繼續維護伊斯蘭社會的團結,并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將是對巴達維的又一考驗。張學剛認為,具有多年外交經驗的巴達維,在對外關系上必將延續馬哈蒂爾政策,但他將會以自己的方式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
到目前為止,巴達維尚未任命自己的副手,黨內已有政治人物覬覦這個炙手可熱的位置。而反對黨特別是伊斯蘭教黨的勢力版圖漸漸擴大,如何制衡該黨勢力的抬頭,也是巴達維的一塊心病。
正如外界所言,“馬哈蒂爾的馬來西亞充盈著馬哈蒂爾的個人魅力,像一個傳奇;巴達維的馬來西亞也許更樸實,像一個真實的故事”。
“政治紳士”巴達維
達圖·阿卜杜拉·哈吉·艾哈邁德·巴達維,1939年11月26日出生于檳榔嶼的望族,其父是巫統的創始人之一,其母具有馬來族與華人血統。巴達維從小深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大學期間主修伊斯蘭研究。
1978年,巴達維步其父后塵進入政壇,當選巫統國會議員。6年之后已是巫統的三位副主席之一。歷任教育部長、國防部長、外交部長等職。1987年巫統黨爭時,巴達維由于“站錯隊伍”被迫退出內閣。1993年他又不敵少壯派的挑戰,失去了巫統副主席一職。1999年巴達維東山再起,被任命為副總理兼內政部長、國家經濟行動委員會副主席。2000年5月,當了16年巫統副主席的巴達維被選舉為巫統署理主席,成為國家政壇的第二號人物。
經過政壇洗練的巴達維溫和、中庸,低調處事,生活簡樸,素有“廉潔先生”的美譽,這在腐敗濫權丑聞不斷的馬來西亞政壇最為人稱道。
如今,身兼總理、內政部長、財政部長三職的巴達維已站在馬來西亞政治舞臺的中心。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總第1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