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八日電(記者張素平)作為一座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東北著名礦城阜新的后繼發展問題令人關注。應以何方式使其獲得新的發展動力?民進遼寧省委會認為,阜新有諸多歷史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豐富,如加以開發將能迅速促進該地區發展。
該委員會在進行詳細調查后指出,阜新地區各民族活動歷史悠久,形成了契丹文化、蒙古文化以及漢族先世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等,存在大量歷史遺址和民俗文化,發展旅游業潛力巨大。
專家認為,世界范圍內的經驗證明,真正有長久生命力的旅游資源,往往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少地區均利用其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業,收效顯著。如云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四川成都各省會館、福建的客家土樓等,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但專家亦指出,中國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比比皆是,然而能真正有效利用開發者并不多。由于開發程度存在差異,各地縱使歷史文化資源相似,旅游業發展卻大不同。
鄭州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曹萌舉例說,山西喬家大院并非中國現存莊園中的翹楚,但由于趁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之機加以充分開發,它深入人心并成為莊園文化的代表。相形之下,河南鞏義康百萬莊園的歷史、規模及內涵均遠超喬家大院,但由于開發不夠,其旅游門票收入還不及喬家大院的百分之五。
廈門大學學者樂智強說,有了人文內涵,才能創建旅游品牌。廈門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但眾多游客游廈門后,只知鼓浪嶼而不知其它,顯見廈門還沒有充分挖掘其獨特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
他認為,若將閩南獨特的傳統文化如南音、高甲戲、歌仔戲、吊線木偶等進行綜合開發,一旦形成規模,完全可以成為廈門的獨特景觀。此外,作為閩南民俗文化的體現,廈門的特色民居紅磚民居若能加以開發,也可成為廈門旅游的一個新亮點。
另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不少歷史文化資源并未得到有效保護。西安市人大代表馬文寶指出,擁有十座著名清真寺的西安回坊民族街區歷史悠久,集長安地域文化、黃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于一體。然而由于其地處西安市中心,不僅未得到應有保護,還遭到人為破壞。
專家分析,渴望觀賞體驗異域文化的旅游者希望看到更多古老風貌,而居住此地的人們對現代生活的需要又常破壞著這個環境所體現的氛圍。如何在歷史與現代的交錯中探索出一條可行道路,是中國旅游業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