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7日電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在今天發表的題為《以民為本,為民謀利,積極務實推進兩岸“三通”》政策說明書中,對臺灣當局所謂“‘三通’將沖擊臺灣經濟安全”的說法予以反駁,并指出,在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中,臺灣經濟從大陸經濟迅速發展中獲得了增長的動力。
“說明書”從三方面反駁臺灣當局有關這一問題的言論。
其一,關于“三通”使臺灣經濟對大陸市場依賴度上升而產生安全問題。國臺辦指出,兩岸經濟各具優勢,互補性強。在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中,臺灣經濟從大陸經濟迅速發展中獲得了增長的動力,產業結構調整獲得了有利條件,企業獲得新的發展空間,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展,近二十年來的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的大潮中,如果實現“三通”,兩岸經濟各展所長,密切合作,將更有利于兩岸防范經濟金融風險,實現共同繁榮。“說明書”說,只要站在臺灣同胞利益和經濟發展需要的立場上來看問題,就會得出這種結論。
其二,關于“三通”加速臺灣產業移往大陸、導致臺灣產業“空洞化”問題。國臺辦指出,產業“空洞化”一般是指制造業在總體經濟中的比重下降,以及制造業生產力及國際競爭力降低。臺灣有關部門的研究表明,1990年至2001年間是臺灣企業投資大陸增長較快的時期。在此期間,臺灣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出口占有率并未下降,反而由1.96%升至2.0%,并沒有造成臺灣制造業的總體生產力和競爭力的衰退,導致出現所謂產業“空洞化”現象。相反,兩岸“三通”有利于臺灣企業合理調配和使用生產要素及資源。通過分工合作,可以發揮臺灣經濟的優勢,增強發展潛力和提高競爭力,有效避免產業“空洞化”。
其三,關于臺灣企業對大陸投資導致島內失業率上升問題。國臺辦指出,近幾年臺灣失業率上升主要是企業投資意愿下降所致。臺灣當局現任領導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破壞兩岸關系,阻撓兩岸“三通”,打擊了臺灣民間及海外投資者的信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臺灣失業率上升也有結構性失業的原因。隨著臺灣投資和生產成本的上升,臺灣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失去競爭優勢,不得不尋找低成本的地區繼續發展。這類企業在大陸投資經營,不僅使其自身重獲競爭力,而且能夠利用在大陸投資的收益增強在臺灣的投資能力,支持臺灣新興產業的持續成長,大幅帶動了對大陸的出口。這些都對擴大臺灣就業、產業升級和經濟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