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中國新聞社 中國新聞社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滾動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本文繁體版

        新聞資料: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1993年)

        2003年12月17日 14:49

          

        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
        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

          

        前言

          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是每個主權國家的神圣權利,也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聯合國和它的成員國不得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的事件。聯合國《關于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壞國家統一及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為目的之企圖,都是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精神的。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而英勇奮斗的歷史。臺灣問題的產生與發展,都與這段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系。由于種種原因,臺灣迄今尚處于與大陸分離的狀態。這種狀態一天不結束,中華民族所蒙受的創傷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國人民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斗爭也一天不會結束。

          臺灣問題的現狀如何?癥結何在?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立場與主張是什么?為了便于國際社會有一個清楚的了解,有必要就下列問題加以闡述。

          

        一、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臺灣地處中國大陸的東南緣,是中國第一大島,同大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臺灣自古即屬于中國。臺灣古稱夷洲、流求。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情景。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等對此就有所著述,它們是世界上記述臺灣最早的文字。公元3世紀和7世紀,三國孫吳政權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萬余人去臺。進入17世紀之后,中國人民在臺灣的開拓規模越來越大。17世紀末,大陸赴臺開拓者超過10萬人。至公元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時,總數達到50.7萬余戶,254萬余人。200年間增長25倍。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東,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大大加速了臺灣整體開發的進程。這一史實說明,臺灣和中國其他省區一樣,同為中國各族人民所開拓所定居。臺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統,即使在日本侵占的50年間,這一基本情況也沒有改變。臺灣的開拓發展史,凝聚了包括當地少數民族在內的中國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中國歷代政府在臺灣先后建立了行政機構,行使管轄權。早在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駐守澎湖,將澎湖地區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元朝政府在澎湖設置行政管理機構“巡檢司”。明朝政府于16世紀中后期,恢復了一度廢止的“巡檢司”,并為防御外敵侵犯,增兵澎湖。1662年(清康熙元年),鄭成功在臺灣設“承天府”。清朝政府逐步在臺灣擴增行政機構,加強了對臺灣的治理。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設“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下設“臺灣”(今臺南)、“鳳山”(今高雄)、“諸羅”(今嘉義)3縣,隸屬福建省管轄。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派員測繪臺灣地圖,勘丈全境里數。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增設“巡視臺灣監察御史”,改“分巡臺廈兵備道”為“分巡臺廈道”。爾后又增設“彰化縣”和“淡水廳”。1727年(清雍正五年),復改“分巡臺廈道”為“分巡臺灣道”(后又改為“分巡臺灣兵備道”),增“澎湖廳”,定“臺灣”為官方統一的名稱。1875年(清光緒元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經營和治理臺灣,再增設“臺北府”及“淡水”、“新竹”、“宜蘭”3縣和“基隆廳”。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劃臺灣為單一行省,任劉銘傳為首任巡撫,行政區擴為3府1州,領11縣5廳。劉在任內,鋪鐵路,開礦山,架電線,造商輪,興辦企業,創設新學堂,把臺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大大向前推進。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臺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海峽兩岸中國人為反對外國侵占臺灣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斗爭。15世紀后期起,西方殖民主義者大肆掠奪殖民地。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南部。1626年(明天啟六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臺灣北部。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荷蘭又取代西班牙占領臺灣北部。兩岸同胞為反對外國殖民者侵占臺灣進行了包括武裝起義在內的各種方式的斗爭。1661年(清順治18年),鄭成功率眾進軍臺灣,于次年驅逐了盤踞臺灣的荷蘭殖民者。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在日本威迫下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消息傳來,舉國同憤。在北京會試的包括臺灣在內的18省千余舉人“公車上書”,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臺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和臺灣同胞一起,與占領臺灣的日軍拚死搏斗。中國大陸東南各地居民為支援這一斗爭,或捐輸餉銀,或結隊赴臺,反抗日本侵略。在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同胞一直堅持英勇不屈的斗爭。初期,他們組織義軍,進行武裝游擊抵抗,前后達7年之久。繼而,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他們又匯同大陸同胞一道,先后發起十余次武裝起義。及至本世紀20和30年代,島內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群眾運動更加波瀾壯闊,席卷臺灣南北。

          1937年,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中國政府在《中國對日宣戰布告》中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關系者,一律廢止。《馬關條約》自屬廢止之列。這一布告并鄭重宣布:中國將“收復臺灣、澎湖、東北四省土地”。中國人民經過8年艱苦的抗日戰爭,于1945年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收復了失土臺灣。臺灣同胞鳴放鞭炮,歡欣鼓舞,祭告祖先,慶祝回歸祖國懷抱的偉大3勝利。國際社會公認臺灣屬于中國。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一部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廣泛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反對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中國與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等結成同盟國。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指出:“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土地,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簽署(后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條款》規定:“茲接受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后來又有蘇聯參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于臺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至此,臺灣、澎湖重歸于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157個國家先后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它們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二、臺灣問題的由來

          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歸還中國。之所以又出現臺灣問題,與隨后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外國勢力的介入。

          臺灣問題與國民黨發動的內戰。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在中國共產黨和其它愛國力量的推動下,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抗日戰爭勝利后,兩黨本應繼續攜手,共肩振興中華大業,惟當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依仗美國的支持,置全國人民渴望和平與建設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的強烈愿望于不顧,撕毀國共兩黨簽訂的《雙十協定》,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人民內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被迫進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戰爭,由于當時的國民黨集團倒行逆施,已為全國各族人民所唾棄,中國人民終于推翻了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國民黨集團的一部分軍政人員退據臺灣。他們在當時美國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臺灣海峽兩岸隔絕的狀態。

          臺灣問題與美國政府的責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當時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的態勢下,美國政府基于它的所謂全球戰略及維護本國利益的考慮,曾經不遺余力地出錢、出槍、出人,支持國民黨集團打內戰,阻撓中國人民革命的事業。然而,美國政府最終并未達到它自己所希望達到的目的。美國國務院1949年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和艾奇遜國務卿給杜魯門總統的信,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艾奇遜在他的信中說:“中國內戰不祥的結局超出美國政府控制的能力,這是不幸的事,卻也是無可避免的”;“這種結局之所以終于發生,也并不是因為我們少做了某些事情。這是中國內部各種力量的產物,我國曾經設法去左右這些力量,但是沒有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后,當時的美國政府本來可以從中國內戰的泥潭中拔出來,但是它沒有這樣做,而是對新中國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并且在朝鮮戰爭爆發后武裝干涉純屬中國內政的海峽兩岸關系。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攻擊”。美國第七艦隊侵入了臺灣海峽,美國第十三航空隊進駐了臺灣。1954年12月,美國又與臺灣當局簽訂了所謂《共同防御條約》,將中國的臺灣省置于美國的“保護”之下。美國政府繼續干預中國內政的錯誤政策,造成了臺灣海峽地區長期的緊張對峙局勢,臺灣問題自此亦成為中美兩國間的重大爭端。

          為了緩和臺灣海峽地區的緊張局勢,探尋解決中美兩國之間爭端的途徑,中國政府自50年代中期起,即開始與美國對話。1955年8月至1970年2月,中美兩國共舉行了136次大使級會談,但在緩和與消除臺灣海峽地區緊張局勢這個關鍵問題上,未取得任何進展。及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和新中國的壯大,美國開始調整其對華政策,兩國關系逐步出現解凍的形勢。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驅逐臺灣當局的“代表”。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公報稱:“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1978年12月,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廢除《共同防御條約》以及從臺灣撤軍。中美兩國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建交聯合公報聲明:“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圍內,美國人民將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聯系”;“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自此,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

          但遺憾的是,中美建交不過三個月,美國國會竟通過了所謂《與臺灣關系法》,并經美國總統簽署生效。這個《與臺灣關系法》,以美國國內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許多違反中美建交公報和國際法原則的規定,嚴重損害中國人民的權益,美國政府根據這個關系法,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國內政,阻撓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

          為解決美國售臺武器問題,中美兩國政府通過談判,于1982年8月17日達成協議,發表了有關中美關系的第三個聯合公報,簡稱“八·一七公報”。美國政府在公報中聲明:“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后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臺灣的武器出售,并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后的解決中”然而,十多年來美國政府不但沒有認真執行公報的規定,而且不斷發生違反公報的行為中1992年9月,美國政府甚至決定向臺灣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戰斗機中美國政府的這一行動,給中美關系的發展和臺灣問題的解決增加了新的障礙和阻力。

          由上可見,臺灣問題直到現在還未得到解決,美國政府是有責任的中自70年代以來,美國朝野許多有識之士和友好人士,曾經為促使中美之間在臺灣問題上的分歧的解決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上述三個聯合公報就包含著他們的努力和貢獻中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此十分贊賞中然而也不能不看到,美國確也有人至今仍不愿看到中國的統一,制造種種借口,施加種種影響,阻撓臺灣問題的解決。

          中國政府相信,美國人民與中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兩國關系的正常發展,是符合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和共同愿望的中中美兩國都應珍視來之不易的指導兩國關系發展的三個聯合公報中只要雙方都能恪守三個公報的原則,相互尊重,以大局為重,歷史遺留下來的臺灣問題就不難得到解決,中美關系就一定能不斷獲得改善和發展。

          

        三、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一項莊嚴而神圣的使命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形成中早在50年代,中國政府就曾設想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中1955年5月,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即提出:中國人民解決臺灣問題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中1956年4月,毛澤東主席又提出:“和為貴”癥“愛國一家”癥“愛國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張。但由于某些外國勢力的干預等原因,這些主張未能付諸實踐。

          自70年代末開始,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中美建立外交關系,實現了關系正常化;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與此同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僑胞、華人,都殷切期望兩岸攜手合作,共同振興中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政府出于對整個國家民族利益與前途的考慮,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中國政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呼吁兩岸就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表示在實現國家統一時,一定“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進一步闡明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表示“國家實現統一后,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并建議由兩岸執政的國共兩黨舉行對等談判。

          1982年1月11日,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葉劍英的上述談話指出: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國家實現統一的大前提下,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進一步發揮了關于實現臺灣與大陸和平統一的構想,指出,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他還就兩岸統一和設置臺灣特別行政區問題,闡明了中國政府的政策。

          1992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指出:“我們堅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積極促進祖國統一。”“我們再次重申,中國共產黨愿意同中國國民黨盡早接觸,以便創造條件,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在商談中,可以吸收兩岸其他政黨、團體和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參加。”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政府一項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這一方針,有以下基本點:

          (一)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也是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提。

          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言行,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或“一國兩府”,反對一切可能導致“臺灣獨立”的企圖和行徑。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民都主張只有一個中國,都擁護國家的統一,臺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確定的、不能改變的,不存在什么“自決”的問題。

          (二)兩制并存。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臺灣的資本主義制度,實行長期共存,共同發展,誰也不吃掉誰。這種考慮,主要是基于照顧臺灣的現狀和臺灣同胞的實際利益。這將是統一后的中國國家體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創造。

          兩岸實現統一后,臺灣的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系不變。諸如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華僑和外國人投資等,一律受法律保護。

          (三)高度自治。統一后,臺灣將成為特別行政區。它不同于中國其他一般省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它擁有在臺灣的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黨、政、軍、經、財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國簽訂商務、文化等協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權;有自己的軍隊,大陸不派軍隊也不派行政人員駐臺。特別行政區政府和臺灣各界的代表人士還可以出任國家政權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全國事務的管理。

          (四)和平談判。通過接觸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愿。兩岸都是中國人,如果因為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見,骨肉相殘,對兩岸的同胞都是極其不幸的。和平統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團結,有利于臺灣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有利于全中國的振興和富強。

          為結束敵對狀態,實現和平統一,兩岸應盡早接觸談判。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么問題都可以談,包括談判的方式,參加的黨派、團體和各界代表人士,以及臺灣方面關心的其他一切問題。只要兩岸坐下來談,總能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辦法。

          鑒于兩岸的現實狀況,中國政府主張在實現統一之前,雙方按照相互尊重、互補互利的原則,積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和各項交往,進行直接通郵、通商、通航和雙向交流,為國家和平統一創造條件。

          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既定的方針。然而,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有權采取自己認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軍事手段,來維護本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中國政府在采取何種方式處理本國內部事務的問題上,并無義務對任何外國或圖謀分裂中國者作出承諾。

          這里還應指出,臺灣問題純屬中國的內政,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國際協議而形成的德國問題和朝鮮問題。因此,臺灣問題不能和德國、朝鮮問題相提并論。中國政府歷來反對用處理德國問題、朝鮮問題的方式來處理臺灣問題。臺灣問題應該也完全可以通過兩岸的協商,在一個中國的架構內求得合理的解決。

          

        四、臺灣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及其阻力

          臺灣海峽兩岸目前的分離狀態,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國人無不殷切盼望早日結束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

          為了實現兩岸人民正常往來和國家統一,中國政府在提出和平統一主張的同時,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措施:

          政治方面,調整有關政策措施,化解敵對情緒。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不再追訴去臺人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犯罪行為。

          軍事方面,主動緩和海峽兩岸軍事對峙狀態,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陣地、觀察所開辟為經濟開發區和旅游點。

          經濟方面,敞開門戶,促進交流,歡迎臺商來大陸投資和從事貿易活動,并為之提供優惠條件和法律保障。

          其他如人員往來、郵電交通以及科技、文化、體育、學術、新聞等方面,中國政府亦持積極態度,采取了相應措施,鼓勵發展兩岸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還成立了得到政府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及有關民間團體建立聯系,維護兩岸人民的合法權益,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

          中國政府的對臺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華人的理解和支持。廣大臺灣同胞為發展兩岸關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臺灣當局近幾年也相應調整了對大陸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動措施,諸如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逐步放寬對兩岸民間交流交往的限制,擴大間接貿易,開放間接投資,簡化兩岸同胞通話、通郵、通匯的手續。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來,兩岸的經濟貿易迅速發展,人員往來及各項交流活動不斷擴大。1993年4月舉行的“汪辜會談”簽訂了四項協議,邁出了兩岸關系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一步,臺灣海峽出現了40余年來前所未有的緩和氣氛,這是有利于和平統一的。必須指出,臺灣當局雖對兩岸關系作了某些松動,但其現行大陸政策仍嚴重阻礙著兩岸關系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他們口頭上雖聲稱“中國必須統一”,但行動上卻總是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繼續維持與大陸分離的局面,拒絕就和平統一問題進行商談,甚至設置障礙,限制兩岸交往的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臺灣島內“臺獨”活動日形囂張,給兩岸關系的發展和國家和平統一投下了陰影。“臺獨”的產生有著復雜的社會歷史根源和國際背景,而臺灣當局拒絕和談、限制交往、在國際上推行“雙重承認”和“兩個中國”的政策,又實際上為“臺獨”活動提供了條件。應當說,臺灣同胞要求當家作主管理臺灣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當的,這不同于“臺灣獨立”,更與極少數堅持要走“臺獨”道路的人有著根本的區別。極少數“臺獨”分子鼓吹“獨立”,甚至投靠外國,妄圖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是違背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國政府嚴重關注這一事態的發展,對任何制造“臺灣獨立”的行徑絕不會坐視不理。

          某些國際勢力不希望中國統一,仍千方百計插手中國內政,支持臺灣當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島內的分裂勢力,為中國的和平統一制造障礙,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

          中國政府堅信,廣大臺灣同胞是要求國家統一的;臺灣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數也是主張國家統一的。在兩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礙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兩岸關系一定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

          

        五、國際事務中涉及臺灣的幾個問題

          如前所述,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作為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得到了聯合國及世界各國的普遍承認。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實現國家的統一,中國政府在國際事務中處理涉及臺灣的問題時,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一貫維護臺灣同胞的利益。中國政府相信,這一立場必能贏得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尊重。

          在此,中國政府認為有必要就以下幾個問題重申自己的立場和政策。

          (一)與中國建交國同臺灣的關系問題。目前,世界上凡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均遵照國際法和一個中國的原則,與中國政府就臺灣問題達成正式協議或諒解,承諾不與臺灣建立任何官方性質的關系。按照國際法,一個主權國家只能有一個中央政府代表這個國家。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它在國際上無權代表中國,不能與外國建立外交關系和發展具有官方性質的關系。但考慮到臺灣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臺灣同胞的實際利益,對臺灣同外國的民間經濟、文化往來,中國政府不持異議。

          近幾年,臺灣當局在國際上竭力推行所謂“務實外交”,謀求同一些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發展官方關系,推行“雙重承認”,達到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目的。對此,中國政府堅決反對。

          應該指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能珍視同中國的友好關系,恪守在臺灣問題上和中國達成的協議和諒解,中國政府對此表示贊賞。但也不能不指出,有的國家竟不顧國際信譽,違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所作的承諾,同臺灣發展官方關系,從而給中國統一事業設置障礙。中國政府衷心希望,有關國家的政府能夠采取措施,糾正這一做法。

          (二)國際組織與臺灣的關系問題。每個國家的主權是完整的,既不能分割,也不能分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有權利也有義務在國際組織中行使國家主權,代表整個中國。臺灣當局企圖在某些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中搞所謂“一國兩席”,就是要制造“兩個中國”。中國政府堅決反對這種行徑。這一原則立場完全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立場的前提下,中國政府才可以考慮,根據有關國際組織的性質、章程規定和實際情況,以中國政府同意和接受的某種方式,來處理臺灣參加某些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

          聯合國系統的所有機構,是由主權國家代表參加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后,聯合國系統的所有機構都已通過正式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的合法席位,驅逐了臺灣當局的“代表”。自此,在聯合國組織中的中國代表權問題已獲得了徹底的解決,根本不存在臺灣再加入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近一個時期來,臺灣當局的某些人又為“重返聯合國”而大肆鼓噪。十分明顯,這是一種妄圖割裂國家主權的行徑,它無論在法理上或實際上都是行不通的。中國政府相信各國政府和聯合國系統的組織會識破這一圖謀,不做有損于中國主權的事情。

          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原則上臺灣也無權參加。至于亞洲開發銀行(ADB)、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等地區性經濟組織,臺灣的加入系根據中國政府與有關方面達成的協議或諒解,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主權國家參加,臺灣只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以“中國臺北”(英文在亞行為TAIPEI,CHINA;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CHINESETAIPEI)的名稱參加活動。這種做法屬于特殊安排,不能構成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國際活動效仿的“模式”。

          在民間性質的國際組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相應組織同有關方面達成協議或諒解,在中國的全國性組織以中國的名義參加的情況下,臺灣的相應組織可以以“中國臺北”(TAIPEI,CHINA)或“中國臺灣”(TAIWAN,CHINA)的名稱參加。

          (三)與中國建交國同臺灣通航問題。一個國家的領空是該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919年公布的《巴黎航空公約》和1944年簽署的《芝加哥公約》均確認,每個國家對其領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的主權的原則。因此,凡是同中國建交國家的任何航空公司,即使是私營航空公司與臺灣通航,都是涉及中國主權的政治問題,而不是一般的民間關系。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航空公司當然不可與臺灣通航,而其民間航空公司如欲同臺灣通航,則須由其政府與中國政府磋商。在征得中國政府同意后,其民間航空公司始可同臺灣的私營航空公司互飛。實際上,根據上述原則,中國政府已經同意英、德、加拿大等國的民間航空公司與臺灣的私營航空公司通航。

          有的國家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前就同臺灣通航的,則可通過與中國政府談判,改變其同臺灣通航的官方性質后繼續其民間商業運輸安排。

          (四)與中國建交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中國政府一貫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向臺灣出售任何種類的武器裝備或提供生產武器的技術。凡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都應遵循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而不以任何形式或借口向臺灣提供武器,否則就是違反國際關系準則,干涉中國內政。

          世界各國,尤其是對世界和平事業負有重大責任的大國,理應嚴格遵守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任理事國關于限制常規武器擴散的指導原則,為維護和促進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然而,在目前臺灣海峽兩岸關系日益緩和的形勢下,有的國家竟違背自己在國際協議中的承諾,置中國政府的一再嚴正交涉于不顧,向臺灣出售武器,在海峽兩岸之間制造緊張局勢。這不僅是對中國安全的嚴重威脅,為中國的和平統一事業設置障礙,也不利于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中國人民當然要強烈反對。

          在國際事務中,中國政府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從不損害別國利益,不干涉別國內政。同樣,中國政府也要求各國政府,不做損害中國利益、干涉中國內政的事情,正確處理與臺灣的關系問題。

          

        結束語

          中國的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中國實現統一后,兩岸可攜手合作,互補互助,發展經濟,共同振興中華。原來一直困擾臺灣的各種問題,都將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下得到合理解決。臺灣同胞將與祖國其他地區人民一道共享一個偉大國家的尊嚴和榮譽。

          長期以來,臺灣問題一直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中國的統一,不僅有利于中國本身的穩定和發展,也有利于中國同各國進一步加強友好合作關系,有利于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政府相信,在維護自己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正義事業中,一定能夠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來源:國臺辦網站)

         
        編輯:秦欣
        相關專題:國臺辦發表兩岸"三通"政策說明書

         
          打印稿件
         
        :::新聞自寫短信:::
        對方手機: 最多五個(半角逗號號分隔 0.2元一條)

        新聞長信,五千字容量
        檢驗碼:
        手機號:
        密 碼 :
        獲取密碼    
         
         
         
        關于我們】-新聞大觀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誠聘英才】-【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人人做人人爱在碰一区三区 | 久久免费最新免费视频 | 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 | 五月天激情视频A级在线版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福利 | 夜夜天天狠狠偷偷青青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