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8日電 臺灣統計部門日前公布的數字顯示,島內失業率正有下降趨勢,但臺“經濟日報”今日的社論指出,臺灣民眾卻似未感到島內經濟復蘇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失業已漸緩和的氣氛。
該篇評論說,臺“主計處”日前公布今年10月人力資源調查結果,失業率已降至5%以下為4.92%,與今年4月失業率相同,為27個月來新低,就業人口也顯著增加;此外,“行政院勞委會”也公布,今年1至10月失業給付銳減,而認為臺灣經濟復蘇創造就業機會,失業已漸緩和。
文章說,但民眾卻似未感受到。據《天下》雜志本(12)月初完成的2004年調查指出,竟然有高達近三分之一(32.9%)的受訪者或其家人在失業中,并不象臺當局“官方”發表調查結果的樂觀。而其中的真實情況如何,需要進一步探索。
文章從勞工保險失業給付方面分析指出,在政黨輪替前的1999年,申請件數僅4.3萬件,但在政黨輪替后即急驟跳升,至2002年躍升到61.5萬件,三年間猛升13.3倍。失業給付核付金額,更自1999年的5.2億元(新臺幣,下同),2002年驟增至102.0億元,劇增18.8倍,顯現三年來失業問題惡化程度之速令人擔憂。
文章進一步指出,不過,這一現象在今年卻發生戲劇性變化,今年1至10月申請件數降為29萬件,核付金額46.4億元,各較去年同期驟降近一半。但臺當局另為增加10.2萬個臨時工作機會,卻花掉200億元,可是這200億元,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可見代價之大。
文章指出,而其中所創造的10.2萬個工作,絕大部分不具生產性,尤其各地頻傳透過該項方案輔導就業的勞工,因工作性質不合,但為了生活,不得不勉強留下,怠工、工作態度不佳等亂象百出。
文章指出,這波失業的增加,以中高齡失業者的增加最為快速,因其負擔家計重任,問題也最為嚴重。據本月初《天下》雜志的調查,受訪者認為生活壓力愈來愈大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二(67.8%),而其生活壓力來源,一半以上(56.5%)來自經濟壓力沉重,顯然負擔家計重任的中高齡失業者問題并未減緩。這也證實輔導就業的擴大就業方案,并未對中高齡失業問題發揮有效舒緩的作用。
臺灣的高失業問題,不是靠景氣復蘇所能解決。文章指出,此波失業潮固然有受不景氣的影響,可是結構性失業的成分遠高于循環性不景氣的影響。目前失業率的降低并不表示嚴重的高失業率獲得舒緩;而短期補貼措施的“猛藥”,只能救急。所以如何解決臺灣高失業問題,就考驗臺當局的智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