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1日電 據銀監會官方網站消息,2003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風險監管措施取得明顯成效,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能力普遍增強,銀行機構不良貸款比例和余額出現大幅度的“雙下降”,為國有獨資銀行股份制改造和進一步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銀監會統計顯示,按照一逾兩呆口徑,截至200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下同)不良貸款余額2.4萬億元,比年初下降1574億元;不良貸款率15.19%,比年初減少4.69個百分點。實現了不良貸款比例和不良貸款余額“雙下降”的目標。經測算,不良貸款余額下降對不良貸款比例下降的貢獻率提高到21%。
分類別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59萬億元,比年初下降1312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6.86%,比年初減少4.71個百分點;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540億元,比年初下降7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6.50%,比年初減少3.03個百分點;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993億元,比年初下降5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2.85%,比年初減少4.87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為5049億元,比年初下降8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9.72%,比年初減少7.5個百分點。
2003年,不良貸款能夠實現“雙下降”目標,是與銀行監管工作的有效開展密切相關的。2003年4月28日,中國銀監會成立后,就把不良貸款的“雙下降”作為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強化風險監管。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狠抓“風險窗口指導”。在6個月內,先后召開了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行長會議和股份制商業銀行董事長、行長會議以及城市商業銀行董事長、行長參加的三個會議,針對房地產業、汽車行業的大幅度增長帶動鋼鐵、水泥、玻璃和有色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情況,進行了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的窗口指導。同時,反復部署對貸款分類的自查自糾,以提高不良貸款的準確性。
二是集中力量開展有針對性的現場檢查。從2003年9月起,銀監會集中全部監管力量對國有商業銀行開展了信貸資產、非信貸資產和表外業務的現場檢查,特別是對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業務、信用證業務和擔保抵押業務等進行了重點檢查。
三是及時出臺監管法規。首次提出對股份制商業銀行進行資本充足率約束、損失準備金約束和貸款五級分類準確度約束。并針對新的風險情況,先后下發了《關于嚴格控制關聯交易風險的通知》、《關于推進和完善貸款風險分類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規范性的文件,對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意識、風險管理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四是比較全面掌握銀行風險的真實狀況。隨著銀監會信貸資產、非信貸資產和表外業務檢查工作的全面推進,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總體把握水平提高,特別是隨著國有獨資銀行改革準備工作的不斷深入,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對貸款的分類、不良貸款的管理更加規范,執行貸款分類標準和管理更加嚴格,貸款分類標準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各商業銀行對自身的風險全貌有了全面的認識,風險控制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增強。
銀監會認為,雖然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出現了明顯的“雙下降”,但對解決不良貸款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盡管采取了以上強有力的監管措施,商業銀行的審慎經營意識和風險控制能力也有所增強,但銀行風險的積累和顯現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得到有效化解,仍需付出艱辛的努力和較長的時間。
2004年,銀監會將重點抓好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和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及推廣工作,加快銀行監管機制創新,加強對商業銀行的考核,全面實施和加強貸款風險分類監管系統,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密切關注風險集中度和新的風險點,確保不良貸款比例和余額的持續“雙下降”。
在重點抓好上述工作的同時,要繼續按照“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增強透明度建設”的銀行監管理念,在加緊機構組建和完善監管法規制度的同時,全力以赴加強風險監管;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認真解決出現的問題;密切關注貸款快速增長的態勢,把防范風險與促進發展作為監管工作的雙重任務;加強銀行業內部制度建設,把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和建立健全風險內控制度作為始終不懈的兩大目標;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整體風險控制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確保我國銀行業的穩健運行,支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