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2日電 中新記者專欄:什么是“寶馬案”最可怕的危機?
作者:李淑國
2003年10月16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蘇秀文駕駛寶馬車連撞13人,致1人死亡12人受傷。同年12月20日,法庭以蘇秀文犯交通肇事罪一審判處其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
這本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因為案件在偵查和審理過程中疑竇重重,受到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質疑。面對強大的輿論攻勢,先是黑龍江的幾位要員公開表態與此案當事人無任何牽連,中共黑龍江省委常委會議對案件進行研究,再是中紀委專門聽取此案辦案人員的匯報。中國高層對一起普通刑案作如此反應并不多見。
哈爾濱市政府新聞辦公室1月10日發表談話說:“請相信,我們會盡快給人民群眾、新聞媒體一個負責任的答復。”人們也有理由相信,在高層的如此重視下,該案的真相離撥開迷霧、重見天日為時不遠了。
但即使是該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也還遠遠不是額掌相慶的時候。誠如學者所言:寶馬車撞人案之所以產生如此強烈的社會反響,實質上是社會情緒爆發的一個體現。對事件進行徹底的反思,分析時代的變遷,重塑我們的公共政治生活,才是順應潮流之舉。
考諸案件宣判之初,互聯網論壇上流傳的各種傳言:蘇秀文免于牢獄之災因為是黑龍江省某領導親屬、蘇秀文的丈夫是大老板“用錢買通了關系”、證人被“封口”,甚至是司法腐敗枉法裁判等,可以發現人們對當地為官清廉和司法公正失去了起碼的信任。
社會公眾對案件的質疑并非無妄之言,太多不同尋常的跡象無法讓人不產生聯想:一是肇事車是寶馬,而車號之特殊更容易讓人產生聯想;二是出事當時有武警到現場維持秩序;三是遇難的是一位社會底層的農婦;四是蘇秀文的丈夫是一位“大款”;五是事故認定是蘇秀文“操作失誤”;六是所有證人一概沉默。
司法免受社會輿論的干擾,是司法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司法獨立并不意味著不受輿論的監督,特別是在當前司法因為強權和腐敗還沒能完全實現公正的情況下,社會輿論的監督應該成為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
在民權意識逐步覺醒的今天,公眾開始用實際行動捍衛自己的價值和尊嚴,2003年也因之成為公民權利年而永載史冊。在這一年里,武漢青年孫志剛因為沒有暫住證而命殞收容所,引起國人的悲慟。在輿論的討伐下,收容遣送制度得以廢止,孫志剛以生命鐫刻墓志銘,推動了中國法治的進程。
同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啟動再審程序,依法判處沈陽黑幫頭子劉涌死刑。可以說,是社會輿論把罪行累累的劉涌送上了絞刑架,捍衛了法律的尊嚴。
在這樣一個社會輿論已融入政治生活骨髓的年代,各級官員和各職能部門是繼續在舊有的政治生活慣性下,高高在上做“官老爺”,還是順應潮流開門納諫成就公共政治生活浩然之氣,不僅僅是一個關系到自身的榮辱與存廢的選擇,還關系到我們的未來。
公眾對當地為官清廉和司法公正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的確是當地政府面臨的危機。但也應當看到,公眾輿論在對此案進行監督的過程中,仍對地方政府能夠最終給出一個滿意的交代寄予厚望,如果公眾對此也失去了信任,那將是最可怕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