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一月十一日電 題:馮驥才談中華民族的年文化
中新社記者 孫志民
猴年春節即將來臨。面對海內外十六家新聞媒體記者的聯合采訪,中國文聯副主席、天津市文聯主席馮驥才情不自禁地談起與春節有關的民俗文化,并提出他的獨到見解。
馮驥才認為,中國老百姓過春節,圖的就是“團圓、歡慶、祥和、平安”,這正是民俗文化的體現。中華民族心理最深層的東西,或曰凝聚力和親和力,靠的往往就是民俗文化。如今,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已成了一種新民俗,它符合春節團聚、喜慶及守夜的傳統。但為什么老百姓總是不滿意呢?原因就是它不符合民俗的一個重要屬性——參與性。過年放鞭炮、包餃子,老百姓是參與者,而看電視則是被動的,由于沒了參與性,春節晚會只能是年年辦、年年不討好。
有記者問:“過春節放鞭炮該不該恢復?”馮驥才提出了個人的觀點:“不是該不該恢復,而是根本就不應該禁止。”他說,過年放鞭炮不僅是圖個熱鬧,還有它內在的精神含義。在除夕放鞭炮的那一刻,民族的情感和凝聚力無形之中被融在一起了。馮驥才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負面影響,比如放鞭炮,會有危險、會污染環境,那末開車、游泳、打手機就沒有危險、沒有危害?我們不能“因噎廢食”,關鍵是如何減少其負面影響,又延續我們的傳統。
馮驥才說,現在,一些年輕人熱衷于圣誕節這樣的“洋節”,而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越來越淡漠,其主要原因是“年”的載體被破壞了。不是沒有情感,而是沒了載體。我們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中秋節、元宵節,由于商家的炒作,其文化內涵正在逐漸消失,變成了只為口舌之快的“飲食節”。
馮驥才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樣才不至于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