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敏
“北大荒”的難題
“北大荒”,如今的北京人都用這個詞來形容都市單身女性這個特定的群體:“北”,生活在北京的;“大”,大齡女青年;“荒”,沒有結婚、身邊沒有固定異性朋友,用北京話說身邊“荒”著的。
統計顯示,1990年,北京30至50歲單身人數約在10萬人左右;但到2002年,北京、上海等地這個年齡段的單身人數分別達到約50萬人,其中女性超過六成。這些都市單身女性大都存在“三高”特點:學歷高,基本上都具有本科以上學歷,部分還屬于“海歸”派;收入高,年薪在5萬元以上,一部分甚至已經超過50萬元;社會層次高,要么在熱門行業任職,要么在單位任中層干部以上職務。
單身現象成了現代都市里極盡流行的一種“痛”。女性大齡白領擇偶的難度,大大超過了男性。她們所面臨的壓力,也超過了男性。擇偶對于不少“高學歷、高收入、高身材”的優秀知識女性,大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在現實生活中,“北大荒”們的這種目標性極強的選擇屢屢碰壁:許多她們理想的男性對象,恰恰很難選擇具有“三高”標簽的女性,因為對大多數男性而言,更樂于尋覓和呵護小鳥依人的“柔情似水”。
一項調查顯示,選擇面太窄、工作太忙、對對方要求較高、對未來婚姻感到恐懼、重視學業事業忽略生活舒適浪漫、性格內向不善于與異性交往以及社會環境七大因素制約了大齡白領女青年擇偶。
在某些行業,單身更是一種“職業病”。在一項最容易單身的職業排行榜上,咨詢公司、會計事務所、公關、廣告公司、律師事務所、服裝設計師、化妝師、造型師、攝影師、網站、記者、編輯、演藝圈、運動員榮登前十位。
中華傳媒網論壇上有位女記者這樣感悟自己的職業與單身現狀:
“我周圍的女記者(不包括電視臺)、女編輯(比記者稍好一些),她們都在危險地搖搖欲墜,馬上就要墮入大齡女青年的深淵。如果你不是在學校時迅速抓住一個可靠男朋友的話,千萬不要進入新聞圈,代價就是你將失去80%的結婚機會。
中國男性有根深蒂固傳宗接代思想,一個工作穩定,有長時間產假,有各種福利又沒有機會認識太多異性的女人適合各階層的男人。
記者工作時間不確定,接觸者三教九流,容易染上男人眼中的不良習氣,比如抽煙、喝酒、主動埋單、舉止潑辣、會講黃色笑話,及因為經常在外奔波導致的皮膚粗糙、穿著隨意,講話高聲,缺少女人味。這些缺點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記者職業必須的利器,也是割斷男人對其想入非非可能性的屠刀。
由于有機會采訪成功男士及為提高自身修養拓寬知識面,眼光的開闊必然引起擇偶標準的挑剔,普通男子已不再適應女記者,而男人中較優秀的一群多半早婚,他們也更愿意尋找相貌美麗、頭腦單純的女孩子為伍,即使離婚空出一批資源,這些人也會以23歲以下女孩為下一個擇偶目標。
交際圈的狹窄也是令單身女青年苦惱的問題。一般新聞單位內不再有熱情的大嫂為你張羅親事,單位里都是一樣的患有戀愛饑渴癥的同齡人。采訪對象都是一次性的,沒有再溝通的可能性,而且你能想象跑熱線的女記者與討要工資的民工產生戀情嗎?
我的一個采訪對象曾坦率告訴我,30歲之前絕不會結婚,因為他要找一個比自己小10歲以上的女生,(即使從生理角度上這是極不合理的)。30歲的男人該事業有成的都有成了,是績優股,而30歲女性越優秀,其成長性越被看淡。”
相親,最有效的方式
與舊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比,現代人通常會固執地認為愛情與婚姻的開始應該是一場浪漫的邂逅,而不是兩個陌生人對坐著心里暗自稱量對方的硬件和“斤兩”。而事實上,在現代人的實用主義哲學中,擇偶時對方的學歷、收入、工作、家庭背景都是極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從這一點上講,相親的方式最為有效。
關于男女相識方式,有這樣一組統計數字:工作中擦出愛情火花,占5%;朋友們的聚會上相識,再相知的占20%;《我的野蠻女友》中的傳統相親占20%;15%的姻緣開始于公共場所的巧遇;10.5%的月老是征婚啟事或婚介所;10%的戀人是鍵盤里敲出來的,BBS、ICQ、EMAIL等等;青梅竹馬的現代版占了10%;旅行也能催生7%的浪漫愛情故事;2.5%的夫婦不清楚愛情是怎么開始的。數字可以說明,親友同事的介紹還是異性間交往的最主要方式。
此外,相親還存在四大優勢。其一,節約“資源”,杜絕“浪費”。相親是現代社會最高效的速配方式。首先資源最大的集約化,雙方的條件在媒人那里早已過了秤,斤兩不差。再有極大防止你的投入成本浪費。節約時間、精力、金錢,甚至感情。如果一次見面不滿意,可以直接說拜拜。其二,補充“佳偶”候選者。相親可以為你提供接觸更多優秀異性的機會。你會發現原來除了你身邊那些不成熟的小男人,和每天纏著和你說女友不是的異性,世界還是這樣豐富多彩。而且這要比在地鐵里、電梯里碰見一兩個帥哥來得更為實在。其三,相親不成人情還在。現代社會的分工細化、高節奏的生活,使人們都縮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極少再擴大朋友的圈子。相親可以成為你同另一類人溝通的橋梁,“相親不成人情還在”,豈不是擴大交際圈的重要手段。其四,避免失敗后的尷尬。每個人都希望表達感情有一個最安全的方式,那么相親是絕對安全的。如果你是那個敏感的,又害羞的人,擔心對身邊的朋友說出“愛”這個字后遭到拒絕,會在朋友圈里抬不起頭來,那么你對相親的對象即使是一萬次地表衷心,還是遭到拒絕,第二天你還是可以生活在自己原來的空間里,沒人會發現。誰挨得著誰呀!
其實,最關鍵的莫過于張愛玲說過的那句話,“女人最怕的就是失嫁”。
相親是一種生活態度
“媒婆說來終覺淺,相親此事必親躬”。一些通過相親成功闖入圍城的和一些正在圍城外等待的女性們接受了記者的訪問。
夏女士,北京某高校教師,兒子現在已經上了小學。七年前,夏女士眼看著就要猛闖三十大關,朋友們四處張羅給她介紹對象。很快,也是適齡青年的劉先生出現了。劉先生是個對愛情極看重感覺的人,而立之年已過還在苦苦地尋找。一個下午,身為雙方朋友的媒婆帶著劉先生來到了夏女士的單位。結果,兩人見面的情形有點兒進展得太神速。媒婆剛把兩人互相介紹了一下,接下來,劉先生就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完全無視媒婆的存在,和夏女士大聊特聊起來。兩人可以說是一見鐘情。當晚,興奮難耐的劉先生連夜趕到一位好友家里,迫不及待地需要傾訴白天相親的經歷。他說,真的沒有想到,女孩子到了這個年齡還會有這樣單純的。這正是他三十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的類型。他戀愛了!相親之后半年,夏女士與劉先生就雙雙走上了紅地毯。
陳小姐當屬“三高”女士中的一員,身高1.7米,博士學位。因為曾經有一段失敗的感情經歷,所以直到29歲這年她才有了第一次相親經歷。“一個黃昏,我、媒人和對方約到一家餐館吃飯,挑選的是一張臨窗的桌子。雖然大家都是在聊一些相熟的朋友或事,看似一些不相關的話,但當事者雙方都是各藏心思,暗自打量著對方的談吐和舉止。因為是朋友介紹的,對方的人品老實厚道,這是讓我感到安全的底線。”
劉小姐在天津某雜志做編輯。“上大學的時候不懂得打扮自己,又只曉得整天趴在宿舍的床上看小說;上研究生的時候,明白過來感情的事又要抓緊讀書做論文。”工作后,熟人幫劉小姐介紹了一位同校的師兄。相親時雙方表現得都很無趣,結局自然可想而知。過了沒幾天,劉小姐忽然發覺,一閉上眼睛,滿腦子想的都是對方。媒人是個極熱心的人。三天兩頭跑到男方那里說好話,終于兩人開始約會了。蕓蕓眾生中平凡如你我,也許很難讓人一見之下發出驚艷的感嘆。所以一個勤奮的媒人加上一個對愛情都要互相努力的心態,也許就是成功的一半。
與成功者相比,馬小姐的相親經歷則充滿坎坷。“第一次相親時真的很羞澀,一是要與一個完全陌生的人一起喝茶、聊天,為的是談婚論嫁這等私密的事;二是有熟悉的第三者——媒婆在場,如何發揮你的女性魅力真的是一種考驗。”對方條件是,1.8米的身高,美國留學的雙碩士,馬上就會有“綠卡”,父母是大城市里的公務人員。但無奈的是對方無心插柳。不久,同窗好友做媒,馬小姐遭遇“青蛙王子”。“當時,媒人說,對方正在樓下等,要不要看一下。一眼望下去,我竟然連下樓的勇氣都沒了。”馬小姐說,其實,不要對相親這件事太苛刻,也不要抱著一定要有什么結果的信念。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朋友,也不錯!
相親是一種生活態度。
給情感一個角落
北京協和醫院心理健康部的楊霞在做熱線咨詢的時候曾接待過一些為個人問題苦惱的大齡單身女性。她說,許多單身女性最大的障礙其實是她們自己。盡管在現代社會中女性經濟獨立,社會生活獨立,有更多的選擇權,但自我意識太強烈也使她們在情感生活中設定了太多的標準和太多的觀念。比如說,對方吃飯時掉個米粒也不能容忍;相親的方式不能接受等等。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成長的態度,這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快樂。要學會突破,不要受觀念的束縛,也不要受方式的束縛。要得到愛先要學會愛人。據楊霞介紹,通過親友介紹的感情成功的概率會更高,即使在西方也很崇尚親友介紹的異性交往方式。
沉重的工作壓力導致人們出現了非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及對“愛情、婚姻、家庭”責任感的恐懼。現代人對物質的欲求,使有的人可能為了一輛車、一套樓房,沒日沒夜地勞作、掙錢。在打拼的過程中,忽略了愛情。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陳一筠認為,青年人要重新調整自己的工作態度,不能把工作當成生活的全部。此外,多參加一些交際活動,多與異性交流,豐富自己的感情生活,才能懂得如何與異性溝通。
新的一年到來了,在與家人團聚,與朋友到街上瘋狂購物,其樂融融的時候,是不是會感嘆自己又長大了一歲。要是有錢,買一套最適合你膚色的衣服,趁著有閑的時候做一個facial,再美美的睡上一覺,相親時會大大增值。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