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6日電 從中國東北到中國全境,從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到近20年后的今天,趙本山,這位贏得億萬觀眾笑聲的天才喜劇演員,在農歷猴年到來的時候,已經步入人生的第46個年頭。從近20年來,趙本山無疑始終都是內地一線藝人中的頂端人物,但娛樂圈光怪陸離的流言與傳聞似乎也始終與低調行事的趙本山無關。但就在猴年春節前夕,趙本山成為媒體娛樂版面爆炒的熱點。
2004年的1月4日,距離央視春節晚會只有18天的時間。這一天晚上,在首屆CCTV喜劇小品大賽頒獎晚會的直播現場上,由趙本山弟子出演的“二人轉”按照事先的節目計劃登場演出。而在第二天,就有媒體報道說這出“二人轉”實際上是在沒有完成演出的情形下,被晚會導演強行終止的。而且這還只是整個事件的開端。30秒鐘之后,就在晚會直播現場擔任評委主任的趙本山當著億萬觀眾的面,毫不回避地指責這是對演員的不公。
鳳凰衛視《魯豫有約》日前專訪趙本山,話題就從“二人轉”事件談起。
魯豫:你給人的感覺就跟你演的角色的性格差不多,應該是挺蔫的一個人,但這個挺蔫的人突然火爆了一下,大家有點愣了。
趙本山:我一直不是很蔫,我一直是很有正義的人,我不會違背大的原則,那天可能是沒有壓住火,在那種場合上有點不太得體,這是我在鏡頭前第一次說起這個事情,我也不想為自己狡辯,我沒有跟中央臺作對。
魯豫:為什么不能等節目結束以后再跟去導演溝通?
趙本山:球已經傳到我這兒了,沒辦法,我那天是評委會的主任,請我學生到這兒來助興是他們臺里定的,他們事先都審查好了,我還特別擔心,我說這個節目有沒有問題,他說沒有問題,我還叮囑我的學生,這畢竟是中央電視臺。在演的過程當中可能他們有些不舒服,我覺得,如果這個節目讓有些人眼里頭不舒服,那么在演節目的過程中,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會讓我眼里不舒服,不舒服我就要說上幾句,我就這性格。在場的記者第二天就寫那個節目怎么回事,我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我代表地方文化來到了中央電視臺,這個責任感我有,我首先觀察這個節目,它在大方向上沒有過分的,這點我心里有數。
一夜之間,流言四起,傳聞紛飛。趙本山叫板央視,極有可能被封殺的小道消息以最快的速度蔓延。在2004年的春節晚會上究竟還能不能看到趙本山,成為眾多觀眾的心中懸念。
事后,晚會導演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解釋說:之所以會中途打斷演員表演,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表演超過了原定的節目時間,其中很多內容是晚會彩排時沒有的。而那一夜,趙本山之所以會壓不住火,也與他對東北“二人轉”始終難以得到正名的現實壓力不無關系。因為他自己就是從“二人轉”演員開始紅遍整個東北進而整個中國。
魯豫:那退一步講,幾年前碰到這種事你也會這樣嗎?
趙本山:幾年前要碰到這樣的事我也可能這樣,我從第一年上中央電視臺來,我就跟他們一直吵,而且相處得非常好,他們也都知道我。一個演員,老百姓喜歡你,你可能就有價值,不喜歡你,你什么都不是。
魯豫:不,你心里很有準,就是你的后臺太重了,所有的觀眾在你后面,這點你心里特別明白。
趙本山:應該說我這些年來都是為觀眾想的,我每做一個作品都想到觀眾是否喜歡,我必須要在大的前提下不失水準。后來趙臺長說,互相之間都冷靜一下,你在這兒確實有點激動,我說我承認,咱們別影響大的方向。
在2004年1月4日的那一夜,板著臉說完話的趙本山演唱了電視劇《馬大帥》的主題歌,現場僵局算是得以緩解。而之后在2004年的CCTV春節晚會上,趙本山也如期給觀眾表演了小品《送水工》。
一頂永遠扶不正的“錢廣帽”,一身灰不拉嘰的破衣裳,這便是趙本山在舞臺上的全部家當。雖是貌不驚人,雖是行頭寒磣,但惟獨只有趙本山,用實實在在的喜劇效果,贏得了觀眾發自肺腑的笑聲。出身農民的趙本山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的藝術教育,他的所有老師都是鄉里鄉親的民間藝人;而他自小就選擇表演作為一生的行當,也是家庭的現實所致。
1958年,趙本山出生在遼寧省鐵嶺市開原縣蓮花鄉。在家排行最小的趙本山上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50年代末正是三年災害時期的開始,一家人難得吃上一頓飽飯。然而禍不單行,5歲那年,趙本山的母親不幸病逝;不久,父親又逃荒遠走他鄉。趙本山幾乎成為孤兒。
趙本山的二叔是一位盲人,也正是二叔讓趙本山打下了最初的學藝功底。盡管還是一個孩子,但拉二胡、吹嗩吶、拋手絹、打手玉子、唱小曲等等這些東北“二人轉”必需的手藝,趙本山已經是樣樣精通。17歲時,還沒讀完初中的趙本山就進了公社的文藝宣傳隊,他的拿手好戲就是“二人轉”;那會兒,能天天吃上飽飯是趙本山的最大愿望;而唯一的理想就是進城。
魯豫:那時候的理想是做二人轉演員嗎?
趙本山:那時候理想就是什么時候能進城呢,覺得能進城就行。
魯豫:進城做什么沒想過?
趙本山:沒想過。
魯豫:也沒有城的概念,就只是縣城,還不是北京,不是沈陽?
趙本山:對。
八十年代初,剛剛年過20的趙本山就已經在遼寧小有名氣。1982年,遼寧省舉辦第一屆農村小戲調演,趙本山在拉場戲《摔三弦》中扮演肓人張志,惟妙惟肖的模仿讓趙本山就此一舉成名,獲得演出一等獎。
魯豫:我聽說以前你在東北演二人轉也好,小品也好,有觀眾笑的岔氣的,還有笑的心臟病犯的。
趙本山:我有一個歷史記錄,在一個劇場里演了三百多場,就在一個劇場,我在沈陽火的那一年,可能演了一千多場,一天四場戲像倒片似的。
1982年,也就是演出《摔三弦》大獲成功之后,趙本山考入鐵嶺縣劇團,擔任主演并任業務團長。四年之后又被調到鐵嶺市民間藝術團。那時,趙本山與搭檔潘長江在沈陽一起演出了300多場的“二人轉”——《大觀燈》轟動整個東三省。
從鐵嶺農村到整個東北,趙本山的喜劇實力讓他實現了最初的走進城市的夢想。那時他是“二人轉”的當紅演員,所到之處,喝彩一片。而1990年央視春節晚會上的一出小品《相親》以及小品中的那位“徐老蔫”,又在一夜之間讓趙本山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小品中的經典對白更是在第二天就成為人們競相模仿的笑談。
1990年的春節晚會,不僅讓趙本山迅速竄紅,也讓遼北風格的電視小品為觀眾稱道。幾年之間,趙本山的小品更是成為春節晚會的頭號金字招牌。春節晚會幫助趙本山成為一線紅星,而趙本山也讓全國觀眾對每年的春節晚會多了分期待。
趙本山竄紅之初,曾有評論認為:唱“二人轉”起家的、土生土長的“土老帽”趙本山頂多能撲騰兩年;因為他的小品太地方。如今,多少個兩年已經過去,趙本山的地方風味卻為越來越的人所接受。從小品到電視劇,東北腔調甚至已經成為新的風潮。
如今,盡管趙本山是公認的演藝大腕,但他一直都說他最痛恨的就是這個稱呼;面對人生一世,他說:一切還是那句話,別做出事來,好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