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4日電 從1950年以來,曾經出任第7艦隊旗艦的先后有“羅徹斯特”號重巡洋艦、衣阿華級的4艘戰列艦、“海倫娜”號和“圣波爾”號重巡洋艦、“普羅維登斯”號導彈巡洋艦、“俄克拉荷馬”號輕巡洋艦。
“藍嶺號”的誕生
1969年1月,全新的軍艦在美國費城海軍造船廠下水,第二年11月這艘被命名為“藍嶺”號的新型軍艦加入美國海軍服役.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試用,1979年10月“藍嶺”號取代“俄克拉荷馬”號,正式成為第7艦隊的旗艦。“藍嶺”號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艦艇,它的任務既不是海上作戰,也不是作戰保障,而是指揮控制。根據這一使命,“藍嶺”號被定義為一個新的艦種--指揮艦。由于美軍在制定建造計劃時將“藍嶺”號列入了兩棲艦艇,同時“藍嶺”號的設計也是重點解決兩棲作戰的指揮問題,因此,美軍又將“藍吟”號稱為兩棲指揮艦。和老一代的旗艦相比,“藍嶺”號基本不具備執行其他任務的能力,完全是一艘專用的艦隊指揮艦,或者說是一般“專業”旗艦。
“藍嶺”號滿載排水量18372噸,艦長194米,寬25米,主甲板寬32.9米,航速23節,16節航速時續航力為13000海里。職員編制821人,指揮部人員190人。單從上述性能數據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并無什么超人之處,事實上“藍嶺”號在設計中圍繞著“一切為保障海上指揮”的需要,可以說是設計獨特。
“藍嶺”號作為一艘專用艦隊指揮艦,其優良性能突出表現在強大的指揮控制功能上。按照美國海軍現行的指揮體制,“海軍指揮控制系統(NCCS)”由“艦隊指揮中心(FCC)”和“旗艦指揮中心(TFCC)”共同組成、“艦隊指揮中心”是設在岸上的陸基指揮所,“旗艦指揮中心”就是象“藍嶺”號這樣的,位于作戰海域的海上指揮控制艦。在具體的作戰指揮中。設在夏威夷的“艦隊指揮中心”將各種作戰指令、作戰海域的海洋監視情報、敵情威脅及作戰海域的環境數據發送到“旗艦指揮中心”,經過處理之后分送各個指揮位置和作戰部隊。與此同時,“旗艦指揮中心”還會不斷收到各部隊關于自身狀況、作戰行動海域的海洋監視情報及作戰任務的進展情況的報告,這些信息經過匯總處理之后,將報告“艦隊指揮中心”。由此可見,在海上作戰指揮中,“藍嶺”號處于中心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藍嶺”號上的“旗艦指揮中心”是一個大型綜合通信及信息處理系統,它同70多臺發信機和100多臺收信機連接在一起,同三組衛星通信裝置相通,可以每秒3000詞的速度同外界進行信息交流。接收的全部密碼可自動進行翻譯,通過艦內自動裝置將譯出的電文送到指揮人員手中,同時可將這些信息存儲在綜合情報中心的計算機中。“藍嶺”號的這種信息收發處理能力,在目前世界現役的所有艦兩棲指揮艦與日本海上自衛艇中是首屈一指的。
“藍嶺”號的七大指揮部位
(1)旗艦指揮中心 它是指揮員日常工作的艙室,在實施兩棲作戰時又叫兩棲登陸部隊指揮艙,主要作用是對兩棲作戰中的對空、反潛、反艦兵力及航渡中的登陸編隊實施指揮。艙內設有13部TA一980U衛星電話終端,兩個1.1×1.1米的正方形戰術顯示屏,隨時顯示整個艦隊的位置和活動情況。
(2)作戰情報中心 設有由各類顯示屏、標圖板、通信設備、終端機組成的8部顯控臺,包括空中攔截控制臺、空中優劣形勢控制臺、戰術系統顯示臺、威脅判斷顯控臺、武器協調顯控臺等。
(3)綜合通信中心 設有200多個控制臺,協調控制200余種收發信裝置,保障艦隊與陸上指揮部及艦隊下屬各作戰部隊的通信。
(4)登陸部隊指揮艙 它是登陸部隊指揮員的指揮位置,艙內設有海軍戰術數據系統終端、兩棲支援信息系統終端和海軍情報處理系統終端。登陸部隊指揮員使用這些設施掌握登陸作戰的進展情況,對先頭部隊的作戰行動及后勤保障提供支援。
(5)登陸部隊火控中心 負責協調艦隊內火力分配,對兩棲作戰提供支援,登陸作戰初期對登陸地段進行航空火力和艦炮火力支援,部隊搶灘作戰時對敵灘頭火力進行壓制,登陸部隊向縱深推進時實施延伸火力支援。
(6)對海作戰指揮中心 主要用于指揮航空母艦編隊和其它作戰編隊實施對海作戰,裝備有戰術數據系統終端和戰術顯示屏。
(7)反潛戰中心 同對海作戰指揮中心設在同一艙室內,主要用于指揮艦隊及潛艇實施反潛作戰,傳遞反潛戰信息。(聞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