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四日電 題:兩會訪談:中國人何時登上月球?--訪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繞月工程總指揮欒恩杰
中新社記者孫自法
中國探月“嫦娥”工程第一步——繞月探測工程總體方案已完成,目前正在進行轉階段的評審工作,整個工程進展順利。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杰“兩會”期間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稱,繞月探測工程包括論證階段、設計階段、產品階段和實施階段,“現在開始進入設計階段”。按計劃,中國將于二00七年之前實施并完成首顆探月衛星繞月飛行。
有些系統、分系統已研制出產品
欒恩杰說,在有關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繞月探測工程進展順利。目前,工程有些系統和分系統通過科技攻關,已經研制出產品。
中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已正式命名為“嫦娥一號”衛星,該星實現繞月探測目標所需的有效載荷,包括探測儀器、記錄設備等,由中國科學院承擔研制,星載有效載荷部分研制工作的進展也非常順利。
繞月探測工程的四個目標
繞月探測工程已確定四大科學目標,其中,三個是針對月球本身,另一個則是針對奔月過程。
欒恩杰介紹說,針對月球的三個目標分別是:獲得月球表面的三維影像信息;探測月球表面存在人類可利用元素的分布情況;測出月壤厚度。
從地球到月亮的距離是三十九萬公里,“嫦娥一號”在奔月過程中,還可以看看路上的“風景”。繞月工程的第四個科學目標,就是對地月空間的物理環境進行探測。
充分利用成熟技術作適應性修改
“我們要求充分利用成熟技術和現有的航天基礎設施,來開展繞月探測工程。”欒恩杰說,中國航天四十多年發展的經驗積累,尤其是載人航天的圓滿成功,為探月“嫦娥”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些基礎包括:“嫦娥一號”衛星將以“東方紅三號”衛星為基礎改造;運載火箭以“長征三號甲”為基礎作適應性修改;測控方面利用現有的航天測控網和中國科學院天文測控網雙網聯合,為探月衛星發射、運行提供測控服務;發射場基本確定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適應性修改就是在繼承上的創新,也要為實現探月目標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欒舉例說,“嫦娥一號”的三維定向技術,即衛星太陽能電池板、探測頭和傳輸信息的天線分別要隨時隨刻對準太陽、月亮、地球,這樣一個三維控制系統過去是沒有的,技術難度高。
另外,在地球、月球、衛星三者間進行探月衛星的軌道設計和紫外月平儀的研制等方面,也都需要開展技術攻關。
二0二0年完成探月“三步走”
欒恩杰將人類開展月球活動歸納為探月、登月、駐(住)月三個階段,探月是對月球情況進行了解;登月是指人登上月球,進行直接接觸;駐(住)月分兩個層次,駐月是人攜帶設備登陸月球后,人很快返回,設備儀器長期駐扎月球開展探測活動,住月則是人在月球上長期居住、生活和工作。他估計,美國前不久公布的重返月球計劃,目標可能是駐月。
“中國開始實施的繞月探測工程只是第一階段的第一步。”欒強調。探月“嫦娥”工程分“繞”、“落”、“回”三步走,其第一步繞月已立項實施,并將在二00七年之前完成。后兩步“落”和“回”則被納入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當中,目前正在進行論證、研究。
“開展探月‘嫦娥’工程不是心血來潮,第一步繞月完成之后,第二步、第三步肯定要繼續。”欒恩杰認為,如果國家對“嫦娥”工程后兩步及時決策、立項,二0二0年將完成中國探月的“三步走”,支持力度到位、一切順利的話,這個時間還會提前。
中國人何時登月
完成探月之后,中國人什么時候能登上月球?
欒恩杰稱,中國目前還不具備登月能力,當然也不可能有明確的登月時間表。毫無疑問,探月也是為未來登月做技術積累和準備,“探月之后,登月是必然趨勢”。
中國人本世紀內能實現登月嗎?
中國航天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短短四十多年時間就創造出“兩彈一星”的輝煌,并圓滿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實現千年飛天夢想。
這么好的條件,“如果國家在完成探月后決策登月,近一百年的時間還實現不了,那豈不是太糟糕了?!”欒恩杰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