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四日電 題:總理答問文化盛宴——溫家寶總理雋語引言一年回放
中新社記者 戴亞平
今天,在人民大會堂,面對中外傳媒,執政一年,歷經困境與危局的溫家寶引述毛澤東的詩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他的一年經歷作一總結。
而后,他又引用愛國詩人屈原的詩句來展示他對未來的憧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年之前,同樣在人民大會堂,面對中外傳媒,剛剛接任總理一職的溫家寶用錚錚摯言表達了他的執政理念:“我絕不辜負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以人民給我的信心、勇氣和力量,忠實地履行憲法賦予我的職責,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不負眾望。”他還引用林則徐的詩句抒發心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這位中國總理出生在一個素有“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傳統的普通教師家庭,中國的千年文化積淀和治世哲學浸透了這位“普通的人”,他信手拈來的經典警句和千古絕唱在祖國的大地和民眾心中回味無窮,擲地有聲。
談及自己的風格:“我是一個溫和的人。但同時,我又是一個有信念、有主見、敢負責的人。”
談及自己的評價:“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深知人生的艱辛,也知道國家建設的艱難。我更深地了解了國情和人民的狀況,深知人民的期待。”
談及自己的信念:“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不畏艱險,勇于攀登,一定能達到光輝的頂點。”
談及中國農村稅費改革能否走出“黃宗羲定律”怪圈時,溫家寶引用中國古代《大學》一文闡釋,“生財有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抒。”現在在農村倒過來了,“食之者眾,生之者寡”。
非典肆虐期間,溫家寶在泰國曼谷延用中國古語:“安危相易,禍福相生”來形容亞洲人民逆境自強的優良傳統。
去年六月三十日,溫家寶在香港淘大花園郭善雄家慰問時說,“人生誠然多磨難,但中華民族每逢逆境,都能守望相助,永不言敗。”“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形成的凝聚力,定將推動民族的團結和進步”,“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獲得補償。”
談及發展觀和政績觀問題時,溫家寶表示,“只有視個人名利淡如水,才能視人民利益重如山。”
談及農民兄弟時說,“沒有農村的小康,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
一年前,談及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時,溫家寶始終相信:“社會主義是大海,大海是不會枯竭的,大海可以容納百川。”
一年后,述及對社會主義這一信念時,溫家寶再作注釋:“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石,故能成其高。”
一年前,溫家寶牢記著古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一年后,他的這一信念沒有改變:“安不忘危,治不忘亂。”
一年前,溫家寶深情吟誦辛亥革命老人于右任臨終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山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表達他臺灣同胞血濃于水的思念之情。
一年后,溫家寶再次深情地吟誦臺灣詩人丘逢甲血淚寫就的二十八字詩:“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萬萬人同一哭,去歲今年割臺灣。”他還吟誦了臺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鐘理和的詩:“原鄉人的血,必須返還原鄉,才會停止沸騰。”
“言猶未盡,后會有期”。中國總理的記者會,又是中國文化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