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三月二十四日電 題:滬上熱捧“時尚清明”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清明節將至,一些時尚的新主張正悄然顛覆著滬人對于清明掃墓、祭奠的傳統意識。滬人在緬懷逝去親友的同時,也體會到時尚環保意識帶來的省時省力。
海葬風潮日盛
將骨灰緩緩撒進大海,用花瓣寄托自己的哀思,海葬正日漸為大多數申城市民所接受,它一改以往喪葬儀式的繁瑣,既不占用土地、又有利于環保。記者近日從上海市殯葬管理部門獲悉,目前上海有關部門每年約組織三次海葬,每位海葬者家屬還可得到政府補貼一百五十元人民幣,頗受市民歡迎。另據有關部門介紹,上海將來還計劃在海中建一專門標志,用于海葬者家屬每年清明緬懷親友之用,他們的清明掃墓活動也不必再長途跋涉了。
網絡祭掃出爐
清明時節出行掃墓所造成的交通擁堵,讓很多掃墓者苦不堪言。有鑒于此,許多滬上市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登陸網絡進行祭奠憑吊。掃墓者只需輕擊鼠標,登陸相關網址,為逝去的親友進行注冊,即可在網頁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留下自己的懷念感言。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追思的內容、開拓追思的空間,而且還省卻了清明前后幾天的車馬勞頓,以及因工作繁忙而造成的不便。網絡跨越時空的虛擬性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展示,就連許多旅居海外的華人也樂于選擇此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
綠色喪葬風靡
在“綠色概念”席卷日常生活的今天,喪葬意識也在逐漸向綠色“靠攏”。王女士今年年初就選擇為自己的外祖母采取了“植樹葬”的做法。清明節到了,她準備與家人一起到埋著外祖母的那棵樹下去為親人掃墓。她告訴記者:“將骨灰埋在樹下,讓我覺得外祖母的生命隨著樹木的成長而延續了下來,清明樹下祭奠也使我們的感情上得到了寄托。”
據了解,目前諸多“環保葬”因為沒有墓穴,也不保留骨灰盒,而是直接將骨灰埋在土里,這一做法大大節約了土地,也節省了喪葬成本。喪葬祭奠傳統的變遷也說明了上海市民在對待親友遠離時的態度日趨理性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