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行業改革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仍未解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工業快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截至2003年年底,全國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85億千瓦,發電量19080億千瓦時。在此期間,電力工業生產結構和投資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1995年以來,隨著鼓勵“多家辦電”政策的推行,地方、外商、私人等多種投資主體進入發電領域,國家“獨家辦電”的壟斷體制已被打破。2002年年底,原國家電力公司拆分為11家公司即2家電網公司、5家發電公司和4家輔業集團公司,標志著電力市場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
1998年后,我國電力供應相對飽和。2003年以來,隨著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電力的“瓶頸”問題日益凸顯,除東北地區外,其余大部分地區電力供需形勢總體偏緊,局部地區季節性、時段性嚴重缺電。去年夏季用電高峰時期,全國較大范圍電力供需矛盾突出,先后有21個省份出現拉閘限電現象,全國最大日拉限電負荷之和超過4000萬千瓦。
2003年年初,為應對已出現的電力供需再度偏緊的局面,國務院調整了電力建設“十五”規劃,計劃后三年內每年新開工電源建設項目不少于2500萬千瓦,力爭3000萬千瓦。當前,加快電力建設的同時,亦不乏隱憂,電源項目建設過熱且無序競爭、盲目上馬,尚未走出高投入、高成本、低效益的傳統投資方式,其后果可能是浪費資源、加劇我國資源短缺局面;與已經過熱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互為因果,埋下經濟過熱的隱患。
電力發展的大起大落反映出了電力體制改革中隱含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雖然電力體制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但廠網分開僅僅是邁出了重要一步,與市場化的目標仍相距很遠。新組建的電網公司、發電公司仍沒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資結構,一股獨大,單一的產權結構,制約著企業經營管理機制轉換和治理結構改革,阻礙了資本的合理流動。投資與電價的計劃管理模式難以適應電力市場發展的需要,不能發揮市場對電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電力市場的實際運行情況與電力體制改革的目標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堅持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剛剛結束的全國人大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7%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既考慮了保持宏觀調控目標的連續性,也考慮了經濟增長速度與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運輸等實際條件的銜接,減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預計今年國民經濟在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仍將存在,能源緊張和資源配置結構失衡的現象不會從根本上消除。因此,我認為在確保宏觀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同時,必須拿出相當大的精力來緩和或消解結構性矛盾,經濟工作的重點是質量而不是數量,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將擺在突出位置。從服從和服務于國民經濟全局的角度出發,電力工業發展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重點解決好三個關鍵問題。
第一,制定科學、完整的電力發展規劃。十六大提出2020年GDP翻兩番的宏偉目標,達到4萬億美元,屆時發電裝機容量需達到8-9億千瓦,應在現有基礎上要增加4.5-5.5億千瓦,電力投資發展面臨巨大的機遇,但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慮,電力工業規劃必須是科學的、完整的體系。規劃要突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符合技術、經濟、安全要求,符合環境生態要求,符合市場要求。
第二,注重協調發展。電力建設要在規劃引導下,處理好當期供應與長遠發展的關系。要充分考慮目前經濟增長中重工業比重較高的特點,以及居民生活用電快速增加的趨勢,堅持電力建設適當超前的原則,保證電力系統有足夠的備用容量,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要做到電源與電網發展相協調,改變輸、配電網相對薄弱的狀況;要注重電力發展與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確定火電、水電和其他新能源發電的適當比例關系,不斷優化電源結構,逐步改變煤電比重過高的狀況。
第三,借鑒國際上成功的電力體制改革經驗,健全電力監管體制,促進電力行業和電力市場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未來電力工業發展,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加快電力體制改革步伐,推進電力工業市場化進程,否則不僅經濟后果難以估量,資源環境亦難以承受。電力行業的協調發展要有新思路,要適應電力市場主體多元化的形勢,避免過去外延式粗放發展存在的高投入、低產出。需改變主要依賴行政手段和計劃管理的習慣做法,對競爭性的電源建設項目,實行開放的市場準入制度,促進投資結構和投資主體多元化,政府不再逐項審批,主要從規劃、環保評價和市場準入等方面進行管制,具體項目投資的可行性和經濟性評價,由企業根據市場情況自主判斷,自主承擔投資風險,最終實現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建立起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
在電力市場建設方面,應在健全區域電力市場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力市場;發電環節率先引入競爭,實現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售電環節逐漸引入競爭機制,最終實現終端用戶能夠自由選擇供電商。要發揮市場化的電價機制對投資的引導作用,促進電力體制改革預期目標的實現。
利用資本市場促進電力行業的改革和發展
2004年年初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闡述了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重要意義,明確了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任務,在完善相關政策、健全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證券投資品種等多方面提出了重要指導意見!兑庖姟返某雠_是長期的、實質性的利好,對資本市場發展將起到長期的指導作用,有利于廣大投資者形成穩定、正面的市場預期。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力市場,也是發展最快的電力市場,蘊涵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大量的投資主體已躋身其中。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電力企業經營者深刻認識到資本運營的重要性,已從傳統的生產經營轉變為生產經營與資本運營并重。借助資本市場,通過資本運營,可以對電力工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一是可以提高融資效率,吸納、整合社會零散資本,將社會資金有效轉化為電力長期投資,實現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張,破除電力瓶頸約束,為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二是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按優勢互補的原則整合不同類型的電力資產,進而促進國有資產流動和重組,實現電力工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針對當前電、煤“打架”狀況,要從體制上打破條塊分割的行業壁壘,積極推進煤電合營,降低電與煤的交易成本,允許和鼓勵煤電資本的相互持股、參股和控股,利用不同資本的融合、兼并、重組,實現混合經營;三是可以加快電力企業實現股權多元化,促進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和轉換企業經營管理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素質,鞏固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四是可以促進形成科學的電力監管體制,投資者的監督和期望將使電力企業面臨資本市場的壓力,這種壓力可傳導到監管部門,使電力行業監管手段和方式更能適應電力工業市場化發展的需要。總之,利用資本市場、開展資本運營可以促進電力企業加快實現大公司大集團戰略,促進電力行業改革,推動電力工業的市場化進程。
我們應該利用資本市場解決電力行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把資本市場作為電力行業改革和發展的突破口,加快電力市場化的進程。
實現電力行業、電力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有機結合,需要我們積極探索,不斷實踐和總結,希望本次研討會能在上述方面發揮推動作用。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作者: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副主席邵秉仁 本文為作者在“投資中國論壇——電力行業與資本市場”研討會上的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