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郁知非:我要打造中國自己的F1
他被認為是第一個把F1帶入中國的人。
從足球到F1,從申花到上海賽道,在成為中國職業足球的標志性人物之后,郁知非又在自己一手推廣的中國F1比賽里,開始自己人生的第二次跳躍
-文/田凌凌朱斌(發自上海)
郁知非簡介
□1952年9月出生于上海。
□1991年以20萬元人民幣將上海足球隊從廣東順德神州熱水器廠購回。
□1994年正式進入職業足球,就任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的董事長、總經理。
□2001年底郁知非在申花的最后一個主場,灑淚謝幕。
□2002年5月就任上海國際賽車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2003年12月當選中國汽車聯合會副主席。
在上海市中山南路28號久事大廈的29樓,可以看見2公里外的現申花俱樂部所在地華盛大廈,那是郁知非工作過的地方。
在8年經營甲A俱樂部的過程中,他把申花俱樂部做成了一個品牌,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保持贏利的俱樂部之一,可是現在,他很少談及足球,他說,離開后他才開始“真正懂得足球”。
2002年5月,郁知非出任上海國際賽車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牽手F1——這個世界上最昂貴的“燒錢運動”。從此,這個52歲的男人一直在和時間賽跑,奔走于世界各地,談判、推廣、巡展、出席各種各樣的會議……
2004年4月5日,郁知非接受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他說,“F1給了我更大的空間讓我去做,以前我做廠長的時候為了幾百萬的利潤從早忙到晚,現在一切都是資本運營,一個理念就能掙到過去的幾倍、幾十倍。”坐在記者面前的郁知非很興奮。在整個采訪期間,語速很快,神采飛揚。
“市場在亞洲,車手在歐洲”
新聞周刊:不久前,你剛從英國回來,去那里主要是做什么?
郁知非:這次去了英國還有歐洲其他一些國家,主要是商討F1中國站比賽的轉播問題,對中國F1進行推介,同時在英國拜會了威廉姆斯車隊。在法國,社會各個層面對中國的F1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不管是電影界、文化界,都很關注中國的F1情況。
新聞周刊:這次去和伯尼(F1的掌門人)談轉播、經營和分成,聽說你們總在爭吵?
郁知非:有什么不可以吵的?他又不是我的領導。我理解我們是客戶與買家的關系,
我還是那句話,生意場上就是這樣,我不能在談判桌上還說“領導,你好”,那就沒辦法談了。我尊重他的方式,但在尊重他的利益的同時,滿足自己的利益,讓他看到我們的實力。
新聞周刊:你覺得能吸引F1來到中國的原因是什么?
郁知非:F1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F1。F1運動在歐洲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需要拓展空間,F1的贊助商們都非常看好中國,沒有哪一個贊助商愿意忽視中國這個市場。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對F1來說是十分有誘惑力的。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以及人們的文化鑒賞力的提高,為F1來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F1作為全球最受關注的比賽之一,它的舉辦對中國和上海國際知名度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新聞周刊:據我們所知,國內還有一些城市一直在致力于申辦F1比賽,上海靠什么打敗他們?
郁知非:上海的優勢在于它比較國際化。我們申辦以后我們一直強調是“中國站”,一方面上海申辦成功離不開國內其他城市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們的賽事成功以后,推廣做好以后,對全國的賽車運動和汽車工業發展都會是一個很好的借鑒和示范作用。
新聞周刊:F1的掌門人伯尼在接受采訪時說,未來F1發展的重點在亞洲。可遺憾的是車隊、車手都出自歐洲。
郁知非: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使得它的市場很難有更大的拓展空間,他說未來的發展重點在亞洲是突出市場這個角度。亞洲是一張白紙,還需要時間。
亞洲有很多的人口,而且經濟在不斷的上升,市場潛力巨大。說到底還是經濟利益決定的。現在需要做的事情是培養車手,一年不行就兩年,兩年不行就五年,只要付出一定的時間,亞洲的賽車運動的發展前景是很廣闊的。
新聞周刊:上海賽場公司和國際汽聯之間角色如何分工,又如何進行收益分成?
郁知非:F1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模式,任何賽車場都是這樣,技術方面是FIA(國際汽聯)的,經營方面是FOA(國際一級方程式賽車委員會)的。賽車場做的事情就是賽事的準備工作。
至于收益分成,暫時保密。
“我定義自己為‘中國F1的推廣人’”
新聞周刊:作為一個成功的職業體育經理人,你覺得什么樣的素質是最重要的?
郁知非:我覺得最主要的是要勤奮,還要有激情。激情是動力的源泉,沒有激情很難做下去,很難有創新。因循守舊、墨守陳規是做不好的。
我就是憑著滿腔熱情在從事這項事業,要學會和時間賽跑。
新聞周刊:你當年作為上海申花俱樂部的總經理,玩的是足球市場化運作的游戲規則;F1卻是完全不同于足球的另一種商業操作模式,而且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全新的事物,你經歷了一種什么樣的學習過程?
郁知非:在十年的足球生涯里,我曾經承辦過(中國隊和)曼聯的比賽、AC米蘭的比賽,我覺得體育運動之間還是融會貫通的,足球經歷讓我積累了許多的經驗,從產業上來說,讓我更加審時度勢,知道舉辦一個比賽應該考慮如何讓更多的人HAPPY。
新聞周刊:在F1和中國之間,你怎樣定義自己的角色?
郁知非:我定義自己為“中國F1的推廣人”。我以前對F1也知之甚少,但從我做這個工作之后,就把全身心投入進去,我對中國F1運動的發展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
全國場地錦標賽是我創立的,包括車隊的概念,包括聯賽的概念,宣傳媒體的概念等等。我會不斷致力于F1在中國的推廣和發展工作。
在F1的推廣過程中,我們有很多獨特的創意和理念。比如,我們不滿足于上賽場作為場地出租的功能,我們組建自己的聯賽自己的車隊;我們首創“資源置換”方式——喬丹車隊合作,和威廉姆斯合作,讓我們的“上”字標志及我們的合作伙伴CCTV的英文標識登上F1賽車的車身。中國的主流媒體從來沒有上過三大賽事,我們首先上去了。
還有我們引導F1的娛樂化發展。以F1運動和賽車場為平臺,滿足大眾的娛樂需求。6月的錦標賽,你會看到一個全新的賽事,這是我們中國自己的F1。我們的定位和創意絕對不會差于世界上的其他賽事,將會有一流的視覺沖擊力。
新聞周刊:你一直在說,F1會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我想知道,F1是怎樣具體反作用于中國的汽車工業?
郁知非:世界上一些好的汽車品牌,像豐田、寶馬、奔馳、奧迪等,都有自己的賽車。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遇到瓶頸,要掌握和提高關鍵技術的話就要有試驗和創新。全世界所有的汽車技術創新都來自F1。
目前的中國汽車制造業很熱,到了一定的程度,所有的汽車制造商都會想到F1,因為F1運動是汽車新技術發展的嫁接和橋梁。當他們有這個需求的時候,F1的重要性和推動作用就會顯現出來。
新聞周刊:你說要在五年內建立自己的車隊和車手,這五年期限是怎么算出來的?
郁知非:第一,我們把全國場地錦標賽的賽事經營權買斷了5年;第二,我們已有一支亞洲最好的方程式車隊上賽FRD佳通輪胎車隊,我們想通過5年的時間做起來。目前我們的品牌車都是國外的,要打造中國自己的品牌車,我想通過F1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