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最近普遍出現“民工荒”現象。就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農民工缺口保守統計達兩百萬人。大量農民工紛紛離廠,使眾多企業的生產頓陷困窘。如何化解迫在眉睫的用工問題,是中國各地政府亟需認真對待的新課題。
綜觀世界上各發達國家,從農業國家進入工業化國家,都必須有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如今中國出現農民工的逆向流動,延緩了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在目前農業科技水平條件下,驟然之間田少人多,又加劇了農村內部各項社會矛盾的沖突。因此,這是一個危險的警示信號,中國當局萬萬不可對此掉以輕心。
回顧年初春運高潮,成千上萬列火車,滿載來自中國各地的農民工,前往沿海經濟較發達城市的工廠企業,鐵路客運部門還在為日益增長的農民工客流量犯愁。殊不料,轉眼之間,農民工彷佛一夜之間從廠區蒸發。這些農民工為甚么要走﹖又要走到何處去﹖實在是耐人尋味。
農民工流動的背后,是比較利益的驅動。農民當初在鄉下躬耕農田,辛苦勞作全年,因為農產品賤價,種糧也無法保障全家糊口,被迫離土更離鄉,遠走外地務工。農民工省吃儉用,一年下來,總算能夠積攢一些血汗錢,寄回鄉下養家。農民工在外打工,不僅從事最骯臟、最危險、最繁重的工作,要忍受常人所難以想象的許多艱辛困苦,還要忍受無良廠家的歧視、剝削、欺凌和虐待。總括來說,可以歸納為三大隱痛。
首先是工時長。農民工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活,工作時間通常長達十二小時以上,不論年關節慶,或者廠方接到新訂單,動輒就要加班加點。其次是收入低。據官方對廣東東莞一個鎮的十四家企業進行的抽樣調查,除了一家企業外,其余企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均低于東莞市四百五十元人民幣的最低月工資標準。如果折算為日薪,則只有十五元人民幣﹔而當地一個簡單的盒飯都要三、四元。即使如此微薄的收入,還往往遭受拖欠。
還有就是缺保障。由于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的存在,農民工戶口不能遷入城市,子女不能到父母工作所在地讀書,農民工自身的工傷、養老、失業、醫保等城市社會福利保障待遇,都存在不少體制性的限制,政治待遇就更加無從談起。如今農民工參與的大建設項目何遑論千論萬,但是工程結束,農民工就被轟散了之,難以融入當地社會。如果工傷,落下殘疾,就更為不幸。
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加大勸農勵耕政策力度,大幅減免農業稅賦,糧價上漲,涉農收益提高,對農民工產生極大吸引力。從經濟賬來算,農民外出打工的動因,收入至少要比留在原地高出三成以上。據中國當局的統計,上半年農民平均每月現金收入為二百二十四元,這樣,外出農民工的月純收入,即在扣除生活費及往返交通費后的收入,至少要三百元以上,否則農民就不會外出打工。據廣東省總工會七月初公布的調查報告,廣東外來農民工中,有很多人的月工資僅僅三、四百元,只能維持簡單的個人生活,回鄉務農顯然是一個必然選擇。
更加重要的是,在中國社會保障不健全的情況下,土地是農民的基本保障,而離開土地的農民工如果在工作地得不到應有的社會保障,享受不了經濟發展的成果,一旦農村的吸引力增大,就可能隨時出現“缺工”。這就是目前出現“民工荒”現象的微觀原因。
從社會勞動力總供給的宏觀來看,目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存量超過一點五億,中國每年新增安排八百萬人就業,至少也要消化三十年。所以,目前的所謂“民工荒”,實際上僅僅表明廉價勞動力的供給不足,而非一般勞動力的不足,其背后的原因就更值得重視。(美國《星島日報》8月26日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