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在中日兩國摩擦不斷、高層互訪中斷之際,被譽為“日本通”的原外交部副部長王毅出任駐日本大使,被寄望重新發揮已故中日友協會長廖承志的作用
8月25日至8月29日,中國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央政治局9名常委悉數出席,充分顯示高層對此次會議的高度重視。
在這次會議上,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講話時指出,新時期新階段,我們要推動我國同主要大國關系穩定發展;要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把加強雙邊友好與加強區域合作結合起來。
從電視新聞中可以看到,51歲的王毅坐在臺下。此前的8月19日,他已被正式免去外交部副部長之職,原駐日大使武大偉回國擔任外交部副部長。隨即外交部新聞司向多家媒體證實了已在外交界流傳至少兩個月的消息:王毅將出任中國駐日大使。更有消息說,王毅出使的時間將是9月中旬。
外界對王毅的關注,原因有二:其一、他已是外交界的明星——去年8月以來,作為“朝核六方會談”中國代表團團長,他所表現出來的大將風度令世界矚目;其二、他是“日本通”,而中日關系正處谷底。近數年以來,中日官方與民間摩擦不斷,高層互訪中斷,中日關系已被稱為步入“僵局”。
胡錦濤講話,雖是針對外交全局,而于中日關系,也可見深意。
此時出使日本,王毅可謂“臨危受命”。
接受本刊采訪時,與王已經相識了15年的日本《朝日新聞》中國總局局長五十川倫義對王毅表示了如下的期望:對加強中日兩國之間的了解與溝通起到一個促進作用。
原中日友協會長廖承志,曾對中日兩國關系的破冰乃至友好起過至為關鍵、難以替代的作用。廖公過世21年后,王毅肩負重任。
王毅出使大有深意
因為在處理“朝核危機”上聲譽鵲起,很多人都通過媒體了解了王毅: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外交部最年輕的副部長,“新派外交官”的代表人物之一,“日本通”——1989年至1994年,他曾在中國駐日使館擔任參贊和公使銜參贊。
外交界的資深人士指出,實際上,原中國駐日大使武大偉去年年底就任期已滿,但直到今年8月中旬才最終卸任,說明中央在繼任人選問題上也頗費思量。
早在今年6月的“朝核六方會談”第三輪舉行之際,很多與會的外方代表和媒體已經獲悉,王毅即將卸任外交部副部長和“朝核六方會談”中方代表團團長的職務。8月16日,外交部部長助理沈國放會見了來華進行工作磋商的六方會談朝方工作組組長、朝外務省美國局副局長李根,被外界廣泛認為是“接班”的信號。
不過,王毅最初的去向并非日本,而是加拿大,外交界資深人士對本刊說。
另一位外交界人士則對本刊說,他缺乏歐美工作背景,這是出使加拿大的理由之一。
然而今年以來,中日之間關系非但沒有好轉跡象,反而因種種事端導致摩擦加劇。全面權衡后,中央確定王毅出使日本。
按外交慣例,駐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大使為副部級,駐日朝德等重要國家的大使亦然。而以副部長身份改任大使,在中國外交史上也曾出現多次。例如,現任外交部長李肇星就曾以副部長身份轉任駐美大使。
曾有媒體認為,這是中方發給日方的一個友善信號。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馮昭奎研究員表示,與其這樣說,不如說是中日之間關系的現狀選擇了王毅。
中日不必睚眥必報
日本東京都教育委員會8月26日決定,在將于明年4月招生的東京都首所都立初高中連讀學校、白鷗高中附屬初中使用由日本右翼團體“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引發中國不滿。而類似的事情發生頻率之高,令中、朝、韓、東南亞的普通民眾已經耳熟能詳。這些,都是令中方不愉快的地方。但在日方看來,中方的教科書也有令他們不愉快的地方。8月8日,日本外相川口順子在富士電視臺公開指責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有些內容不恰當”。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一天,中日兩國球隊在亞洲杯足球賽決賽中交手后,部分中國球迷做出了一些過激舉動,甚至包括試圖襲擊日本使館車輛。
川口順子認為,是中國歷史教科書里的“抗日戰爭”教育令一代一代的中國青年反日。
日本《朝日新聞》中國總局局長五十川倫義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指出,中日兩國關系存在許多問題,而缺乏相互了解是癥結所在。
從日本來說,很多人對中國人如此看重歷史不解,也就是說,日本并不完全了解中國的民族情緒。這次亞洲杯事件引發的要中方修改教科書的要求就是明證。
對中國而言,媒體強調的只是小泉固執地參拜靖國神社給中國人帶來的傷害,而少有人去注意小泉在盧溝橋的反省表態,SARS期間對中國的援助,關于“中國不是威脅”的講話和在臺灣問題上的慎重。
在馮昭奎研究員看來,靖國神社的參拜固然是死結,但雙方的確缺乏溝通。并且,中日之間很多問題是國內政治斗爭的體現。他舉例說,近來兩國媒體高度關注的東海油氣之爭,日本外務省實際上比較克制,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日本產經省,這涉及兩個政府部門的權力爭斗。
在一些國際學者看來,中日僵局,固然與大事上的僵持有關,但雙方間摩擦“小事”不斷,而致民間相疑情緒日深,也是不可忽視的背景。有學者指出,外交關系上,原則的問題不可退讓,比如中國政府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態度就軟不得。但是,一些具體事務的小摩擦,雙方還是應以大局為重,斤斤計較固然有暫時的好處,但壞處在于雙方的誤解不斷加深。而在大問題上排除障礙,在媒體間和國民間增強互信,是解開“中日死結”的兩管齊下之策。這當然使人懷念當年的中日友協會長廖承志在消除雙方誤會、促進雙方了解、增進雙方友誼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廖本人也贏得了日方上上下下一致的尊重。中國圍棋協會主席陳祖德在他的自傳《超越自我》中這樣寫道:廖在日本受到的是最高級的國賓待遇,他所到之處,自市民至國會議員都發自內心地歡迎他。之所以這樣,并非因為他的官職,也并非因為他是代表團的團長,而是因為——他是廖承志。
新一代外交官展示魅力
20年后,中國新一代外交官已經走上國際舞臺,王毅被認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既堅持原則,又保持適當的靈活性;在代表國家利益和形象的同時,也要發揮個人的智慧和魅力,這是王毅被寄望的。
也正因為此,馮昭奎和五十川倫義都對王毅在這方面多有期待。五十川倫義對本刊說,王毅對日本的情況很熟悉,對日本友好。此外,王非常重視媒體,珍視與媒體的關系。
國內對王毅多有“謙虛好學”的評價,這和他在任職副部長期間負責政策研究事務有關。日前,王毅在確定出任駐日大使之后,曾幾次召集專家開會集思廣益,為中日關系獻計獻策。
與會的馮昭奎對本刊說,王毅此次東渡,應在執行中央決策之外抓好兩方面的工作:其一,多與日本國民接近,多去日本的都、道、府、縣實地考察;其二,盡可能地團結更多的日本派別,在鞏固和對華友好派關系的基礎上,也要多與對華戰略派和對華強硬派溝通。
他特別提及前駐法大使吳建民(現任外交學院院長)在任職期間,精于溝通,尤其是善于利用媒體宣傳中國,并且與法國政府很多官員甚至總統關系頗佳。而卸任大使武大偉,與日本政府內部一些官員極佳的私人關系也是王毅需要努力的地方。馮昭奎研究員說,武大偉任內,在與日本首相意見相左時曾經成功說服日本政府官員,日本官員再去“糾正首相”。
馮昭奎認為,王毅的使命,絕不僅是執行公務。中央選中王毅的原因之一,也是王在日本頗受歡迎。因此,王毅東渡,既面臨著解開“中日死結”的難題,也面臨著很大的發揮空間。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楊中旭、劉婉媛、馮亦斐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