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著名體育經濟專家、北京奧組委執委魏紀中7日接受該報訪問時表示,在現階段的中國,舉國體制盡管并不完善,但仍是優化體育資源的最好方式,這在2008年前不會根本改變。
魏紀中說,從經濟學上講,優秀運動員屬于稀缺資源,需要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與世界上其它依靠市場和私辦體育的國家不同,我們總體上實行的是政府包辦體育的舉國體制,這是由中國現有的經濟基礎和體育發展狀況決定的。
實踐證明,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集中在國家體育管理部門手里,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利用政府配置全國的競技體育資源,對于中國是一種比較高效的方式。
魏紀中認為,中國的金牌成本也遠非世界最高水平,像法國,一個奧運冠軍四年的培養經費為幾百萬歐元,明顯比中國高昂。近年來中國在體育上的投入年增長率為2%,并不比教科文投入的經費多,且大大低于GDP年增長8%的水平。
魏紀中最后強調,中國的體育體制肯定有完善的空間,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舉國體制也應當被賦予新的內容。(王玨)
各國體育體制一覽
中國:實行“全國一盤棋”,通過層層梯隊系統發現、培養人才,正是這種方式才使得競技體育能夠長盛不衰。
日本:其訓練體制原來與市場經濟模式相適應,屬于分散個體化,但悉尼奧運會后,日本決心學習中國的經驗,走舉國體制之路。
美國:在競技體育方面,美國的操作方式代表了歐美大多數國家的特征,其主體是學校、專業協會組織和私人企業,以學校為中心,依靠業余訓練來培養后備人才。
德國:組織形式以體育俱樂部為基礎,是公民從事體育活動的主要載體,政府僅對體育界進行局部的經濟資助,為優秀的青少年運動員提供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優惠條件。
但是實際上,越來越多的歐美國家接受了中國的集訓體制,都在增加各自奧運備戰的期限和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