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4日電 據羊城晚報報道,西班牙“燒鞋風波”不僅驚動了溫州鞋商,也震動了制鞋大省廣東的造鞋企業,不少企業紛紛思考:在國際貿易博弈中,廣東鞋業應當如何自處。
國際競爭要“留余”
據業內人士介紹,惠州制鞋業發展要略早于溫州,從1981年廣東惠東縣黃埠鎮出現第一家作坊式鞋廠后,惠東鞋業發展迅猛,短短數年間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群,區內制鞋和相關企業達2000多家,當時,大批溫州人到惠東學習。
盡管惠東沒有在歐洲開店,但惠州鞋業進入國際市場由來已久,每年國際上的幾大鞋展,惠東都有數十家企業參展,每年有上億雙鞋出口到俄羅斯、英、法等國家。
惠州鞋業商會會長林友慎認為,近年來一些企業深信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林寧愿稱其為“世界車間”)并沾沾自喜,在國際競爭中,以“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原則打拼,然而,在國際貿易中,除了遵循競爭的原則外,還要知道“留余”。
他認為,“留余”的提法是古時河南一位與沈萬三齊名的商人“康百萬”的家訓,這位當時中國最有錢的人富了十二代,他治家和營商的宗旨是,做人和商業競爭都要給對方留有余地。
歐美的跨國企業,半個世紀前就已認定,向海外擴張的策略,必須與當地民情及文化相融合。一些大企業還聘請學者和市場行銷專家為顧問,以確保產品和企業的形象不至于冒犯當地的民俗和文化。
而中國市場經濟不過20多年時間,“中國制造”要成功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中國鞋要克服品牌缺失
專家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鞋類生產和出口國,目前制鞋業產量占世界的53%,鞋類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量的60%。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制鞋大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國內鞋業目前還沒有催生出一個國際性的品牌,大都通過貼牌、低價進入國際市場。
專家指出,目前,制約鞋業發展主要問題是我國出口鞋類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低,低價競銷現象嚴重,這也是造成出口鞋價格持續下跌的主要原因。
另外,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少,產業主體技術依靠國外。
此外,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同一類產品出口量太大,我國鞋類市場多年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等,而對非洲市場、南美市場、中亞市場多元化開發還遠遠不夠,以致造成國外反傾銷指控頻繁,對我國鞋類出口影響很大。
西班牙的燒鞋事件顯示,廣東企業若要在海外擴展市場,不能單以成本低為作為競爭條件,而應努力建立企業和品牌的公關形象。
鞋業要走出壓價“怪圈”
實際上,近年來,業界對創出自己的鞋類國際知名品牌愿望迫切。專家認為,制鞋業必須強化行業自律,從競相壓價的惡性循環中走出來。同時,應集中推銷中檔以上的中國鞋類產品,讓國外消費者逐步了解中國的品牌,創出中國的中高檔鞋品牌。(彭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