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3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全國人大披露的“審計清單”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此前,人們不會想到,包括中央一些部委在內的預算管理問題也是如此嚴重,而每一起案件動輒是數千萬乃至數億、數十億元;也不會想到,關系人民生命安全的長江堤防工程、用于地震救災的專項資金等等,都成為占據“天時地利”的部門“先下手為強”的“唐僧肉”。
9月23日,審計署公布了首批11個部門單位和4個地方政府的整改情況。據審計署發言人稱,整改效果好于往年,除了有關人員被追究責任之外,有關方面還注意到了建章立制。
應當說,這是公眾期盼的一個結果。審計是一種監督,是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及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審查和評價的經濟監督。因此,審計之后對問題進行整改,是審計的目的,也是審計的題中之義。
但同時也要看到,這是一個并不出乎公眾預料的結果。按我的觀點,整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積極主動的壯士斷臂,另一類則是眾目睽睽之下的被迫低頭。問題每一曝光,旋即引起當地有關領導的“表態不過夜”,伴隨著一大堆整改措施。6月份,審計署的清單掀起了“審計風暴”,更引發了媒體“輿論風暴”,對“上榜”者口誅筆伐。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單位部門沒有整改結果以謝國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宰予不過白天上課時打了個瞌睡,孔子就上綱上線,對人的行為看法從“聽其言而信其行”上升到了“聽其言而觀其行”。想來一定是宰予曾經信誓旦旦的保證令他失望至極。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整改好于往年”的結論還顯得稍早。
一年前的6月,同樣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同樣是李金華審計長,同樣曾經曝光過一批違規的審計大案,然而在嚴查亂管理、亂投資、違規挪用資金的“審計風暴”席卷全國一年之后,問題卻依然如此嚴重,“審計風暴”并沒有起到應有的震懾作用。所以,這次的整改究竟是壯士斷臂還是被迫低頭,要看過明年的審計報告才能確定。
其實,如果“審計風暴”只是把它所刮過的地方整改好了,震懾作用依然沒有得到體現。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既需要制度上的規范,更需要人對制度的自覺崇拜,反之,再好的制度也無濟于事。
(來源:南方日報;作者:龍齊富;本文發表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