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李慶四
2004年10月13日,美國總統候選人布什和克里之間的第三場辯論——也是美國大選前的最后一場辯論,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舉行。在此之前的9月30日和10月8日,分別是第一場和第二場辯論。作為考察美國大選情況的中國學者代表團五名成員之一,我在美國直接觀看這三場辯論,確實感受不同。
辯論前的“君子協定”
正式辯論開始前,競選雙方代表曾經歷了幾個星期的磋商,最后達成了長達32頁之多的諒解備忘錄,內容幾乎包括可以想象出來的任何方面。比如,備忘錄甚至規定了“出汗條款” 因為誰都擔心會陷入當年尼克松辯論時笨拙地流汗的窘境。民主黨由于擔心室內溫度過高會使克里出汗,要求把室溫控制在攝氏21度,共和黨因擔心克里高大的身材會把布什反襯得渺小,而不希望舞臺背景燈光過于明亮。
當然,對于主持人的要求也很詳細。嚴格規定雙方的時間限制,并使用投擲硬幣的方式決定誰先發言。對于觀眾的選擇原則是:他們應是分別傾向于雙方但尚未最后做出決定的、人數基本對等的選民。有幸成為觀眾的人們無不珍惜這樣的機會,每次開始前,全場一片響亮的清嗓子聲音,為的是辯論正式開始后保持會場安靜。
在密蘇里州圣路易斯舉行的第二場辯論,是“市政廳式”辯論,觀眾圍繞雙方辯論人而坐,而辯論人被允許可以走動到觀眾身邊(第一、三場中辯論人是不可走動的)。據說當年克林頓就是在這種辯論中大顯身手,最終戰勝老布什的。所以有許多人認為,小布什特別不情愿參加這樣的辯論,怕重蹈當年父親的覆轍。
三場辯論:布什先退后進,克里沉穩老練
第一場辯論主要圍繞美國外交政策而展開,幾乎一下子扭轉了克里自共和黨紐約全國代表大會以來所處的不利局面(9月8日~10日的民意調查顯示雙方對比為52%對40%),使其支持率很快反超布什幾個百分點。這顯然是由于布什在首場辯論中心理準備不足、臨場表現不佳造成的。可以用這樣一些詞語描繪處于守勢中的布什:氣急敗壞、語無倫次、惡語中傷、肚量狹小、尖酸刻薄,甚至還發了脾氣,給人留下了糟糕的印象。不過,身居現職總統的布什,時而也能表現出言辭犀利、一語中的,偶爾冒出一句俏皮話,并經常在講完之后擠一下左眼以示幽默。在第二場辯論中布什的表現大有好轉,到了第三場已經有輕車熟路之感了。
反過來,克里的表現就溫文爾雅得多,不僅對布什的攻擊沒有反唇相譏,而且總是顯得四平八穩,不溫不火,相當有涵養。他緊緊抓住布什在伊拉克問題上所犯的錯誤進行攻擊,指責他發動了一場沒有計劃要贏得和平的戰爭,并在全世界疏遠了美國盟友。當布什指責克里在伊拉克問題上立場前后不一致時,克里有力地反擊道,“我只是在演講時犯了錯誤,而這位總統卻在發動對伊戰爭時犯了錯誤。”
當然,由于克里作為挑戰者只能描述自己政府的未來設想,使得他的演講似乎難以避免地流于“空談”。但從克里口若懸河的辯論中不難看出20年的國會山生涯已經把他鍛造成駕輕就熟的政治家,他的沉穩老練,使不少人都認為他堪當總統大任。
由于布什一場比一場表現得好,而克里似乎始終如一,沒有給人以變化的印象,反而容易造成布什取勝的錯覺,因為人們更容易注意到由變化產生的不同。布什最大的優勢還在于他的強力領導者形象,在民意測驗中,大致二對一的比例(58%對30%)認為強力領導的描述更適合布什而不是克里。
布什的支持者一般也較堅決,每次辯論結束,都可以聽到布什支持者陣營中“Four more years”(連任四年)喊聲分外響亮。絕大多數的布什支持者聲稱他們是為了選擇布什而不是為了反對克里,反過來,在克里的支持者中有一部分是為了反對布什。
由于兩位候選人各有千秋,而他們所強調問題的重點也都是事實,他們誰都不能具有壓倒性優勢,誰又都擁有對方所需要的優點。所以,現在預測下屆總統人選很困難,可能也是不負責任的。
不過我的看法是,由于布什在后兩次辯論中的表現,使他與白宮的距離更近。10月16日的《華盛頓郵報》在三次辯論之后所作的調查表明,布什和克里支持率為52對48,基本上又恢復到辯論之前的狀態。可見辯論對投票結果可能沒有太大關系。
大選辯論與選舉政治
美國大選被稱為有錢人的游戲,耗費驚人。但只要人們能夠遵從共同接受的規則,只要廣大民眾也承認這樣的規則及其產生結果的權威性,這樣的游戲就成為一種全社會(雖然也許是不得已)的選擇。競選所花費的資金沒有一分來自國庫。由于都是民眾自愿捐獻的,他們當然支持這筆開支。何況捐款也是民眾關心國家政治生活的表現,更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此外,這些捐款的來歷和使用是受到嚴格規定制約的。
縱觀三次辯論,不能不讓人感到美國政治民主雖然有時過于講究形式,但仍不失為比較公平的競爭。回顧總統大選辯論的歷史,顯然經歷了不斷進步的過程,過去那種惡語中傷的人身攻擊現象在這次大選辯論中基本上沒有出現。而且一方甚至不能直接質問另一方,必須經過主持人的同意才能繼續反擊。在三場辯論中,三位主持人都對雙方“發號施令”,糾正他們“越軌”的地方。在第二場“市政廳式”辯論中,辯論人可以走動到觀眾身邊,普通民眾能夠與國家最高層政治家如此近距離交流,也是一種平等的表現。兩位候選人都不敢在潛在選民面前造次,相反,每次回答問題還不忘表示感謝提問人,極盡討好之能事。
在辯論中,布什這位在世界舞臺上呼風喚雨的強權總統,在競選舞臺上卻遇到了真正對手,有時居然顯得詞不達意、力不從心、缺乏自信,真讓人感覺他對外是英雄對內是狗熊。但這種“英雄狗熊”之別恰恰反映了美國社會高度的法治現實: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法律,威震天下。即使在職總統在競選期間也不能享受半點特殊照顧。而一旦對手得到本黨提名就自動享受與總統一樣的安全保護待遇,直至大選結束。
大選有助于選拔優秀人才到最重要的工作崗位。從上一年春天的初選到黨內提名,然后進入兩黨候選人的全國競選,整個過程歷時一年之久。能夠脫穎而出者決非等閑之輩,非有一定的體魄、意志、修行、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不可。
候選人通過大選可以宣傳并完善治國方略及施政綱領;又可以了解民意,掌握政策決策主動權。尤其是像美國這樣具有巨大地方利益差異的大國,通過大選尤其是候選人面對面的電視辯論這種具有高收視率的全國性舞臺,可以有效整合各地區的立場觀點,從而起到凝聚社會各階層團結政治各派別的作用。大選還可過濾和避免不稱職者特別是道德敗壞之徒混入高位。其實大選幾乎成為全國選拔“圣人”的活動。
美國兩大政黨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在日趨縮小。這種本質相同的兩黨制居然能夠把選舉游戲玩得如此高超,從實用主義角度看不能說沒有其價值。因為即便是虛假的游戲,也要玩得真實。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博士,現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作富布賴特訪問學者,主要通過做國會議員助手的日常工作,觀察和研究美國立法機構的決策過程)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總第2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