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八日電題:兩岸記者踏訪滇西抗戰(zhàn)遺址
中新社記者劉舒凌
今年是滇西抗戰(zhàn)勝利六十周年。數(shù)日前在云南省西部龍陵、松山、騰沖踏訪國殤墓園、松山抗戰(zhàn)遺址等紀念地的一段行程,引起兩岸記者極大驚訝與感佩。
海峽兩岸記者日前遠赴云南省龍陵、松山、騰沖三地聯(lián)合采訪,當?shù)貛滋幙箲?zhàn)紀念地亦列入?yún)⒃L行程。
這部分行程中,引起記者們最大震動的,是國殤墓園。歷經(jīng)六十年歷史與政治風雨,騰沖縣城中這座國殤墓園里,忠烈祠、烈士墓、紀念塔等建筑完好地保存著一九四五年落成時的模樣。
始建于一九四四年的國殤墓園,核心部分是忠烈祠后小團坡山頂?shù)牧沂磕埂T隍v沖戰(zhàn)役(發(fā)生于一九四四年五月到九月間,中國遠征軍以陣亡將士九千多名的代價,全殲守城日軍兩千六百余人,光復騰沖)中陣亡的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三千四百四十六位將士,其墓碑在此沿山坡依戰(zhàn)斗序列排列。
墓園之中,掩映在樹木青草間的紀念塔、烈士墓碑群得到良好保護,至于忠烈祠上所列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寫的匾額,當時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wèi)立煌的挽聯(lián)原樣懸掛;回想這六十年間的歷史風雨,騰沖人將這個莊嚴的紀念地完好地保存至今,其胸懷與膽識讓兩岸記者十分感嘆,紛紛留下影像資料。
于陳列室里,采訪團記者觀看了戰(zhàn)爭遺留文物、資料圖片,以及流傳下來的有關戰(zhàn)斗紀錄影片。臺灣一位記者表示,參觀過后,她開始理解大陸百姓對于日本人特別是他們拒絕反思歷史的反感情緒。
之前,采訪團沿著抗日戰(zhàn)爭初始階段中緬兩國民眾用血汗乃至生命修筑的滇緬公路,踏步群山之中瞻仰了松山抗戰(zhàn)遺址。在這里,當年被炮火削去部分樹干、集萬千彈痕于一身的一棵古樹如今依舊保有活力,山間密如蛛網(wǎng)的交通壕、戰(zhàn)壕在樹林中清晰可見,挖通地道、使用五十箱梯恩梯炸藥清除了堅固碉堡形成的巨大爆破落坑今日看來依然驚心。
采訪團還專門走過一段二戰(zhàn)中曾擔負重要使命的史迪威公路。炮火中開辟出來的溝通中緬印三國的這條公路被稱為二戰(zhàn)中的奇跡,中國和盟軍士兵、中、印、緬勞工為之付出過生命和血的代價。昔日,此地崇山峻嶺、原始山林遍布、蟲蟻野獸橫行,加上日軍時時襲擾,當?shù)貙V蔚嵛骺箲?zhàn)史的李老師平靜述說,采訪團成員們卻是咂舌、敬佩不已。
采訪途中,記者們也了解到,一處新的抗戰(zhàn)紀念館即將在騰沖竣工,而當?shù)匕l(fā)起出版的紀念滇西抗戰(zhàn)的史籍已不勝枚舉,包括一部圖片眾多、文字詳實的《血色記憶——騰沖抗戰(zhàn)見證錄》。而在此行余下的路途中,記者們手中的這套書成為翻閱最多、也談得最多的一個內容。
騰沖人對歷史、對先烈的尊重與懷念,引發(fā)了到訪者更大敬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