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一日電 題:農業問題困兩岸合作思路當開闊——專訪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田志宏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田志宏今天在這里表示,大陸在土地、勞動力資源上占優,臺灣有出色的農業技術、流通運銷組織及整體經營管理,兩岸農業合作思路當開闊。
八日起,臺灣具代表性各界農業代表組成的一個“農業交流訪問團”開始在京、滬兩地為期五天的參訪行程;并與大陸相關部門探討農業合作交流問題。讓訪問團成員憂慮的是,臺灣二00六年必須開放至少一百三十四項農產品進口,大陸農產品屆時是否對島內農業帶來沖擊。
兩岸農業具備何種特質?哪些合作與交流將對兩岸農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數年來研究農產品對外貿易及兩岸農業合作的田志宏副教授在中國農業大學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介紹了他的看法。
臺灣農業在基本實現現代化后,面臨新的問題,高附加值農業、休閑農業和生態農業是島內農業升級的必然選擇;大陸農業尚處在較低水平,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途徑;兩岸農業的差異構成合作發展的條件。這一觀點逐漸得到包括田志宏在內的大陸農業學者認同。
兩岸農業如何合作,田志宏說,農產品市場可細分作產品、要素與服務市場,目前島內農民最關注的是產品市場。他認為,在臺灣具備優勢的花卉、果蔬方面,大陸可為臺灣產品進入市場提供便利;在大陸占優的產品上,如小麥、大豆,島內也可考慮開放市場,讓消費者購買物美價廉產品,臺灣農業也借此進行結構調整。
今年六月在上海、江蘇兩地調研時,臺灣熱帶水果的銷售狀況給田志宏留下深刻印象。他說,島內這部分產品頗具競爭力,可惜目前未形成順暢的貿易流動。
農業發展的問題困擾兩岸,農業合作思路當開闊。田志宏認為,大陸與臺灣,資源稟賦有差異:產品市場上,大陸在土地、勞動力資源上的優勢是臺灣長期無法比擬的;要素市場和服務市場上,臺灣在農業技術、流通運銷組織及整體經營管理上優勢明顯。
結合兩岸資源可創造良好效益,在臺灣不具競爭力的某些農產品經營在大陸將找到發展空間,田志宏認為,臺灣農民可大膽西進。不少臺資農業企業在大陸已有經營農業產業的成功經驗。上海臺商經營的觀光農業、江蘇昆山臺商培植特殊品種的中藥材石斛,都經營得很好。田志宏說,順應產業梯度配置,臺灣農民將島內缺乏競爭力的農業項目向外特別向大陸地區轉移,可解決某些農產品種植的出路問題。
兩岸農業若能合作,大陸農業也將在多方受益。田志宏認為,兩岸均為小農經濟制度,都面對打破小農經營制度、實現規模化經營、建立現代農業生產與運銷體系的問題;臺灣在農業金融制度、農業推廣、土地經營方式、農業社會化服務方面已有多年實踐經驗。他相信,借鑒上述經驗,大陸農業產業化必將得到很大助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