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二日電 題:手術戒毒不該是吸毒者求治的最后選擇——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談戒毒治療
作者曾利明 付東紅
“腦手術戒毒不應該是吸毒者求治的最后一個選擇,繼美沙酮之后,丁丙諾啡是一個新的更有前景的治療藥物;今年十月美國也推出了包括采用中醫“針刺戒毒”在內的“非侵入”、代價小比較成熟的戒毒方法。如果用這些方法戒毒都失敗,再對大腦進行比較劇烈的干預手段也不晚”。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韓濟生對戒毒者的忠告。
作為神經科學專家,他對衛生部宣布“暫停顱腦手術戒毒”十分贊同。他說,人腦的深部有與愉快和獎賞有關的腦區,因為有這些原始的腦功能存在,使攝食、性活動等基本需求與愉快的感覺相連,以維持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目前神經生物學研究已經找到一些被稱為“獎賞系統”的關鍵部位,對其進行刺激,動物會呈現愉快表現;用特定的化學物質也可引起類似的效果。而煙、酒、嗎啡、海洛因、可卡因、搖頭丸等等都可直接、間接興奮這個系統,從而這類易于成癮的物質成了激活“獎賞系統”的捷徑,或打開“欣快”之顛的鑰匙。這就是毒品引起欣快感關鍵。
韓教授認為,腦內并不存在毒品專用的神經通路,而很可能是毒品是利用了人的正常“獎賞系統”使之高效發揮,到達極點。以此推論:徹底毀損這個生理系統,很可能會影響到生理上應有的食欲、性欲等正常功能,但這只是一個推論,目前并沒有明確答案。
他說,由于腦細胞破壞后極難修復或再生,對顱腦手術更應慎重。他自己就有國這樣的教訓:一九五一年,他的一位患者因癌癥轉移發生嚴重疼痛而做了“前額葉切斷術”。手術后患者的性格發生劇烈變化,從焦慮抑郁轉為對任何事包括癌痛都采取“無所謂”態度,甚至談笑風生。此后不久,衛生部發文明令禁止此項手術。該手術也曾應用于嚴重的躁狂型精神病的治療,術后患者由躁狂轉為冷漠。
事實已經證明,腦手術確有可能引起人的精神、心理、性格發生改變。現代的微創手術對腦損傷較小,可能使不良反應減輕。但如果對手術的范圍不加嚴格界定,各醫院各行其是,在“保守商業秘密”的盾牌下,將活人的腦作為試驗場,不受任何制約,甚至企求由此獲得“諾貝爾獎”,為追求高額收入而盲目加以推廣,其后果不堪設想。
此外,在臨床開展一種帶有潛在危險性的新療法,應該提出開展此療法的科學依據,包括文獻資料、動物實驗數據等,由本單位和上級部門審查批準,立項執行。
韓教授強調,手術暫停并不是不再開展研究。有關戒毒效果和不良反應的評定、藥物依賴、戒斷癥狀、與環境的關系等都需要長期的臨床實驗和觀察,只用幾周或幾月,就宣稱“戒毒成功”是沒有意義的。找出戒毒效果和不良反應與手術部位和破壞范圍的關系的研究更具有學術價值,對今后進行手術治療有重大參考意義。
為此,他建議衛生部組織獨立的專家組,從現有全國范圍已做過該手術的醫院中,選擇資料較完整的二到三家醫院,收集手術后一至二年的病例三百例,按統一標準進行調查研究;明確該手術的療效和安全性,以指導今后的工作。
腦手術戒毒為何引起如此關注?一是因吸毒導致家破人亡,危害太大;二是求醫無門,迄今仍無明確有效的解決辦法。所以有的吸毒者家長明知手術價格高、風險大,也甘愿去做。有甚至抱者“寧可領回一個白癡兒子也比守著一個吸毒兒子強”態度去手術。
韓教授把這些作為對醫務人員最強烈的鞭策:“科學研究應力戒浮躁和急于求成,只有踏踏實實的工作,堅持把科研思維與寬厚的人文關懷相結合,才能創造出人民期待的、高效而安全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