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六日電 題:更多競爭 更快成長
中新社記者 李鵬
三年前,中國興奮而又略顯緊張地成為世貿大家庭的新成員。三年過去了,中國和世貿組織是否彼此適應?是否實現了彼此共贏的初衷?
答案是肯定的。對中國來說,貿易和投資在入世后都再上新臺階——中國已經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并且有望在今年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而對世貿組織來說,中國是負責任的新成員,不僅積極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而且堅持對外開放,在履行承諾方面被認為“無可挑剔”。
三年保護期已經結束,入世過渡期僅剩下最后的兩年,中國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實際上,在許多領域,今年就是入世過渡期的結束之時。
中國承諾,今年底,汽車及關鍵件將取消許可證和配額;家具和玩具的關稅下降至零;紙業、紡織品、酒等也將大幅降低關稅等等。在服務業領域,今年底中國也將大幅降低金融、電信、零售等行業的準入門檻:零售業將取消大部分限制;保險業將取消地域限制,外資保險公司將基本享受國民待遇;外資銀行及證券公司也在地域、業務等方面減少限制;電信領域,外資也將享受更多權益等等。
中國面臨的挑戰更大,困難更多,但與三年前相比,中國表現得更成熟,更自信。更成熟,是因為中國入世三年付出了代價,也積累了經驗;更自信,是因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極大提高,企業也在摸爬滾打中快速成長。
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在觀念上有很大改變。在入世問題上,中國曾經歷過誤區,那就是盡可能地爭取保護。但正如中國前入世談判代表龍永圖所言:“保護不是越多越好,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對于中國不是讓步,而是進步,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提。”
競爭力靠競爭獲得,并非靠外在保護強加。實踐證明,競爭越激烈的領域,企業成長得也越快。中國制造業對外開放相對較早,因此“中國制造”逐漸培養了競爭優勢;而市場開放度低、壟斷程度高的金融服務領域,金融企業卻總是讓人放心不下。
中國二十多年改革的重要經驗就是堅持對外開放,參與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國際競爭。在剩下的兩年入世后過渡期,中國將堅定地從有保護的競爭階段走向全面競爭時代。
后過渡期也將轉瞬即逝,中國企業最終面臨的競爭領域將不斷拓寬、地域不斷擴大、方式不斷多樣、結構不斷優化、水平不斷提高,而伴隨這一進程的將是中國企業的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