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十二月一日電 題:侗族“國寶”地坪風雨橋修復有望
記者 滿會喬
初冬的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南江河邊,侗族老人羅志祥、曾山生、李之通、粟文付深情地凝望著對岸一處殘存的橋頭,那里曾經是他們引以為豪的地方——風雨橋,貴州省侗族風雨橋建筑中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侗族文物精品
風雨橋又稱花橋,和鼓樓一樣都是侗寨特有的標志性建筑,而地坪風雨橋是貴州境內規模最大、造型最美的一座風雨橋。
位于貴州省黔東南黎平縣的最南端的地坪風雨橋始建于清光緒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二OO一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貴州省侗族風雨橋建筑中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與鼓樓、侗族大歌合稱侗族三寶。
地坪風雨橋全長五十七點六一米,橫跨南江河,自古即扼控通往廣西的孔道。橋上有三座樓,整橋不用一釘一鉚,沒有鋼筋水泥,沒有設計圖紙,僅憑侗族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建造而成。橋中有樓,樓中設廊,廊樓有畫,畫中記載著侗族人民生活習俗合侗族民族英雄傳說。
一九九七年郵電部將此橋設計為郵票發行,使這座美麗的風雨橋更廣為人知。每年有大約五千名游客慕名而來地坪風雨橋參觀。
像失去家里人一樣傷心
二OO四年七月二十日對于地坪人來說是一個傷心的日子,因為他們眼睜睜地看著相伴自己成長的風雨橋被百年不遇的洪水沖走。地坪人想盡了一切辦法來挽留它,用鐵絲、綱繩將橋身捆綁、加固、牽引,卻都無濟于事。一位侗族老人流著淚說:“花橋走了,我們像家里失去了老人一樣傷心!
七月中下旬,黎平縣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致使南江河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洪水沖毀了橫臥南江河上的地坪風雨橋,卻沖不毀地坪人對風雨橋的感情。五十五歲的羅志祥和幾十個青壯年冒險下水搶回了兩根主梁,他是當時下水的人中年紀最大的。橋梁沖毀的第二天人們就開始沿河搜尋工作。道路都被沖毀了,人們只有徒步翻山越嶺前往河流下游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搜尋。花了整整兩天兩夜,地坪人共走訪了近三百農戶,搜尋到花橋大梁二十六根。
之后,更艱難的工作開始了。人們自發帶上干糧,徒步趕往十幾、二十公里遠的地方拉木頭,由于沒有路,人們就象黃河上的纖夫一樣,用繩子牽、人推、肩拉,拖著木料沿河而行。一根要二十多人才拉得動,一百多人螞蟻搬家一樣地用了十多天時間才把幾千斤重的橋梁構件全部搬回原址河邊。村民們分文未取,甚至自發捐錢支付打撈費用。到八月五日共收集到構件木料一百一十一件,其中包括所有的大梁構件二十八件,占全部構件的百分之七十三,為修復風雨橋打下了基礎。
風雨橋修復有望
在黎平縣我們看到一份按著鮮紅手印的名單分別是三百五十三名地坪小學師生、三百九十七名地坪鄉上寨村、下寨村民強烈要求恢復修建地坪風雨橋的親筆簽名,占了風雨橋所在地村民的一半以上。
曾山生、李之通、粟文付、吳文風等六位侗族老人十多年來一直守護著風雨橋,橋沒有了之后,他們又輪流守護著回收回來的木料,老人期盼著花橋早日的恢復。
由于主要構件搶救及時、文物檔案齊全、工藝技術能夠滿足修復要求等多種有利因素,地坪風雨橋的修復工作將不會有太大困難。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副主任王軍表示,此次修復工程主要依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項資金和地方籌款,將待國家文物局批準后采取招投標形式實施修復工作。
目前貴州、廣西兩省的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正在制訂風雨橋的修復方案,主要研究如何在不改變風雨橋原狀的前提下,根據防洪需要采取一些保護措施,比如增加橋梁高度,在橋墩外側加固“保坎”,以增強其抵抗洪水的能力。修復方案預計在年底完成,修復工程大概需要一百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