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是否驅逐了行政權力,證券市場就可以達到一片清明呢?恐怕不是。將權力還給市場,不是簡單的消除權力,而是建立一個多層次股票市場!耙粋精品店和大百貨公司共存的市場!
王小石事件讓中國證券會發行部成為眾矢之的。
11月26日,中國證監會前副主席、第一任發行部主任——高西慶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高是中國證券市場的開山人物之一。1981年9月赴美留學法律,之后在華爾街擔任律師;1989年“聯辦”(即現在的中國證券市場設計研究中心的前身)創立,高西慶為首席律師。1992年中國證監會誕生,高西慶擔任發行部主任兼首席律師。1995年底調離中國證監會,先任大學教師,后擔任香港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
1999年,高西慶重入中國證監會并任副主席,主管監管工作。2003年1月,高西慶被免去證監會常務副主席職務,F擔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分管投資。
記者與高西慶的談話是從“王小石事件”開始的。
王小石事件并不奇怪
中國新聞周刊:有人說,王小石事件所引發的發行潛規則問題,自有發審權之日起便存在。作為中國證監會第一任發行部主任,你是否有耳聞?
高西慶:我一點都不奇怪,有這種權力就有這類(腐敗)東西。防不勝防,堵不勝堵。王小石事件不是第一例,如果機制不改也不會是最后一例。
我在任時,有一次聽人講,我們部門的職員下班后,被一家公司的車接走了。后來這個職員告訴我是因為順路。我就此專門開會講過一次,順路接的也不行,不能給人家瓜田李下的感覺。但是一些人的思想與紀律脫節還很大,情況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這也是我第一次辭職的原因之一(1995年,在出任3年發行部主任之后,高西慶離開了證監會)。
中國新聞周刊:從發審權的歷史沿革來看,設立上市審批權像放開潘多拉的盒子,成為孕育腐敗的溫床。資本市場最初制度設計的時候,為什么要設置發審權?
高西慶:證監會成立之初,討論過發審權問題。當時我的態度是,這個權力的立法在市場。即使后來不得已而進行發審,我一貫的態度是應該放棄發審權。證券市場不是證監會或者任何一個其他政府部門可以左右其基本運作規則,確定其商品價值的地方。從長遠看,這個作用只能由市場來起,應該把這個權力放回到市場上,不然各方面矛盾解決不了。
但這有一個很重要的歷史背景:全世界100多個證券市場,只有中國的證券市場是由自上而下方式建立起來的。
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深圳兩個地方政府積極籌建證券市場,各自出了一套公司、證券規則。本來發審權應該在市場,但當時如果中央政府不審查,也是由地方政府在做。這里不光有理念問題,也有利益問題。
地方政府開始做證券市場時,印花稅都由地方得,后來才一點點和中央政府分成。中央和地方博弈了很長時間,一直到1997年才逐步把兩個證券交易所上收,發審權也收歸證監會。
中國新聞周刊:在發審權收歸中國證監會以前,證監會也有發行部,當時這個部門的工作主要是什么呢?
高西慶:1993年證監會開始進行發行審查時,上海和深圳地方政府自己審查的企業就想直接上市。后來國務院協調的意見是,既然有了證監會,一定要證監會審。但地方政府已經審過的,證監會可以不實質性審查。事實上,當時的發行部只是做樣子。由上海、深圳市政府報的幾十家企業都這樣上市了。
審核和審查無非是把貓叫成咪
中國新聞周刊:實行核準制是不是往市場決定審批方向的一個進步?是證監會為了消除發審腐敗的一次努力?
高西慶:那只是說法不同而已。只要具體程序不改,審核和審查,能有什么區別?只是把貓叫成咪而已。政府終會有一天能意識到,自己沒有能力做那個事情(發審股票)。當然,世界各國的證券市場發展到今天,沒有任何一個證券市場是完全放任自流。但絕大多數國家政府不審查而是由各個交易所來審查。
中國新聞周刊:政府審查會導致尋租腐敗,但將審查權還給市場,市場動機不一樣,怎么能保證上市企業的質量呢?
高西慶:可是政府審查的結果又怎么樣呢?由政府審查的上市公司質量,并不比由市場篩選上市的公司質量好,甚至更差。
其實中國的《證券法》和《公司法》,并沒規定上市的公司必須是好公司。我國按質量審查上市公司。政府審查要求達到的,只是表面的指標門檻。這是靜態的東西。上市之后變了,沒人保證得了。至今人類社會任何一種形態都不可能對動態的東西作出保證。
上市公司質量差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的問題。美國上市公司有好幾萬家,里面值得投資的,只在前1000家之內。每天的交易量的99%也在前1000家之內。
美國的證券市場也有很多欺騙,但多數情況下可以忽略不計。為什么?各得其所。如果投資者想把股票作為養老金,保命錢,那么他就投相對風險性小的。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投資收益率是相對較低,但也比較保險。不像中國的上市公司,今天上市明天就翻幾十倍一百倍。
愿意搏一把的投資者,可以去其他層級的市場,買風險性高的股票。上世紀30年代,加拿大國會討論證券法時就說到,政府沒有權力剝奪上帝賦予每個人愿意當傻子的權利。
政府不放權,市場就自己會找平衡點
中國新聞周刊:如果中國將股票發審權交還市場,那么應該怎么操作?
高西慶:首先應先把這樣的分級市場建立起來。就是我鼓吹多年的“精品店和大眾百貨市場”理論。一個完整的市場,應該是既有精品店又有大眾百貨市場。
讓不同眼光和生活水平的人都有選擇。如果關閉所有大眾百貨市場,只開精品店。那么壞東西很快就會充斥市場。因為很多人會造極廉價的假貨,然后用錢賄賂精品店的看門人。這跟今天的股票市場有類似之處。
美國有幾萬家上市企業,在精品店——如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卻只有一兩千家。這里的上市規則就要求嚴一些。而且紐交所的上市門檻很高。企業來這里上市,本身花費就很大。相對來說,上市公司質量相對好一些。不夠資格上紐交所的企業,還有多層次的其它交易場所可以選擇。那里就不需要嚴格的審批,企業上市前登記備案就可以了。
市場審查,不是審查企業好壞,而是審查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同樣的企業,好壞跟是否贏利沒關,跟人看企業的角度有關,有的人看長期,有的人看短期。有的人看可能性。只能由他做基本判斷。誰都保證不了將來的情況。只能由投資者根據企業披露的真實信息自己做判斷。監管資源有限,你不可能有足夠的力量保證企業的好壞,但卻可能下全力保證其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及時。
中國新聞周刊: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全國各地曾出現了100多家地方柜臺交易場所,這應該是多層次股票市場的一個雛形。但后來都被關閉。你擔任證監會副主席期間,嘗試過建立多層次股票市場嗎?
高西慶:只能說,我從來沒有改變過初衷。在任何場合我都強調建立多層次股票市場。為什么沒有實現,只能由歷史來看。過幾十年或許能看得更明白。當年證監會的同事中,跟我持相同觀點的人也不少,但還沒有多到能徹底改變現實的程度。
中國新聞周刊:如果現在著手建立多層次股票市場,將股票發行改為備案制,市場環境是否比前些年有所改觀呢?
高西慶:證監會努力了很多年,在其能控制的范圍內出現了一點層次。比如中小企業板,ST垃圾板。雖然和當初設想的不同,但稍微開了個口。但層次只體現在一個角上,沒有給所有風險偏好層提供適合的市場。
中國新聞周刊:改革的步伐很緩慢,將發審權還給市場似乎還沒有提上日程,是否意味著王小石事件會繼續發生?
高西慶:如果政府堅持不放開審批權,市場就會找到自己的平衡點。那么很多王小石這樣的人還會不斷地被抓,甚至不斷地殺,如朱元璋殺貪官一樣,可以在一段時間內起到震懾作用。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王晨波 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