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陽江十二月六日電 (索有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今日在廣東陽江海陵島奠基。同時,為世界所關注的“南海一號”沉船出水的時間也終于確定。
按照計劃,“南海一號”沉船將于二00七年底出水,已經確定的整體打撈方式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屬首次,是水下考古的一個重大創新。
“南海一號”沉船,位于珠江口以西距陽江海陵島約二十海里、海面下二十米深處,被二米厚的淤泥所覆蓋。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于海底近千年的古船保存相當完好,整艘沉船未翻未側、端坐海底,船體木質仍然堅硬如新,敲起來鐺鐺作響。
由于“南海一號”沉沒地點能見度很淺,傳統的打撈方式要站在文物上作業,在抽泥過程中對文物的破壞力較大。為消除傳統打撈存在的對文物的二次破壞,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歷史博物館基本采納了廣東省、陽江市有關專業人員提出的“整體打撈”方案。
據悉,“整體打撈”方案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屬首次。有“水下考古之父”之稱的美國專家喬治巴斯在觀看了整體打撈方案的模擬試驗后贊不絕口。
“整體打撈”方案根據“原地打撈、整體保護、就地展示”的原則,“異地搬遷”沉船,將沉船船體及承載文物以及旁邊淤泥一起從現在開放式、零能見度海域,整體搬移到能見度清晰、環境相對封閉、無潮汐、洋流及海洋生物影響的“水晶宮”內發掘、保護。
據介紹,“水晶宮”是即將動工興建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主體工程的靈魂。“水晶宮”的設計為一巨型玻璃缸,其水質、溫度及其他環境與“南海一號”沉船所在海底位置完全一致,有利于“南海一號”沉船的保護及方便船上文物的打撈。
廣東省文化廳官員表示,“南海一號”沉船本身的文物價值與其所載文物相比,價值更大,“南海一號”沉船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船只。
該官員表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南海一號”沉船的打撈過程會允許媒體介入,甚至可以考慮現場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