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在低谷徘徊,城鄉差距呈不斷擴大的勢頭。由于部分行業過度投資,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轉向非農產業,加之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原因,2003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水平,糧食產量下降到近14年來的最低點。時隔18年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重提農村問題,說明農村問題的緊迫性和嚴峻。
取消農業稅利國利民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上宣布5年內取消農業稅時,贏得全場代表衷心的掌聲。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9億多農民,農民占全國人口的近80%,取消農業稅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值得喝彩。
首先,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5年內取消農業稅,農民可減少600億元負擔。
其次,有利于社會穩定。目前部分農村地區,農民收入少、負擔重,生活困難,孩子上不起學,社會矛盾尖銳。減輕農民負擔,有利于緩解當前的各種矛盾,調動農民積極性,鞏固農村政權。
第三,有利于提高農業競爭力。中國是世界上惟一仍然專門面向農民征收農業稅的國家。農業稅及其附加占農業產值的8%以上,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使得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大打折扣。一些主要的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盟等為保護本國和本地區的農業,不僅不征收農業稅,反而給農民大量補貼,目的在于提高本國和本地區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當前中國不可能對農業實施大量補貼。但現有條件下,取消農業稅是可以做到的,能夠給農民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適當提高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推進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第四,可大大增強農民和整個社會的購買能力,對刺激消費和擴大內需將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農業仍是明年首要任務
中央“一號文件”重提農業問題,取消農業稅的政策,將引發中國農村的新一次改革,再一次喚醒中國農民的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2004年,與部分過熱行業投資和生產增長速度明顯回落形成鮮明對比,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告別了多年徘徊的局面,出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好勢頭,成為近年中國經濟運行中最亮麗的一筆。今年糧食產量一舉扭轉了自2000年以來連續4年減產的局面。權威人士預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有望突破年初預定的5%的目標。
農業形勢雖好,但這位總理最關心的仍是農業和農民,他于11月13日在遼寧考察時說“農業好了,我們心里就踏實。”11月26日他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結今年農業形勢時亦對今年的農業給予充分肯定,他稱,今年以來中央把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出臺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為保持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但溫家寶仍強調,加強農業仍然是2005年整個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農業形勢今年最亮麗
中央確定取消農業稅,對減輕農民負擔以便讓農民盡快增收,其初衷是勿庸置疑的。但告別農業稅,農民就富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對于農民來說,影響增收的因素很多,農民的負擔也多,除要交農業稅,還得交提留、修路費、學校建設費等不少項目。5%的農業稅,在農民負擔中所占的比例,不過是其中一部分。農民仍有不少擔憂,擔憂將來負擔反彈,盼望其它負擔千萬不要漲。若降低或取消農業稅后再增加其它收費,倒不如不取消農業稅。
而龐大的鄉鎮機構是農民負擔反彈的最大隱患。全國鄉村負債目前總債務額已逾5000億。由于縣鄉機構改革進展緩慢等,減免農業稅對于縣鄉政權無異于雪上加霜。如果農業稅減少了,必然影響縣鄉財政的總量。如果不對鄉鎮機構徹底進行改革,農民負擔難免反彈,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又會重新出現。中央政策是好的,但到了地方后總會打折扣,只要監管一放松,各種濫收費就會死灰復燃。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負擔問題,仍需要加快各種配套改革措施。
(稿件來源:《觀察星報》,作者:劉蘇龍,轉載時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