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5日電 《中國經濟時報》今日刊載評論指出,12月8日,就在聯想正式宣布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的當天,聯想集團原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原CEO楊元慶聯合發出了給聯想全體員工的一封信。“12月8日將成為聯想人一個偉大的日子,也必將成為中國企業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在聯想全體同仁所書寫的聯想歷史過程中,沒有一件事情能象今天這樣,對全球的IT行業以及經濟社會產生震動性的影響。”
文章指出,資本的力量是奇妙的。聯想規劃了數十年的世界500強目標仿佛在一夜間就變成了現實。在國人歡欣鼓舞之時,考驗聯想公司智慧的難題也不少:布局于全球的研發采購供應鏈以及客戶渠道如何整合?IBM個人電腦原來的客戶會不會認同聯想?新公司內部的管理和文化如何整合?柳傳志對記者說,“今后這些風險聯想都想過了。但不這么做,窩在國內更難受!”
文章指出,根據聯想公布的消息,此次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聯想將付出17.5億美元的成本代價。其中,聯想將為此支付給IBM至少6.5億美元的現金和價值至多6億美元的聯想集團普通股。同時,還將有5億美元的凈負債轉到聯想名下。具體到資金的來源和調度,聯想表示,目前聯想有4億美元的現金,但在此次并購時,聯想的股東和投資機構認為全部使用現金完成并購并非最優的方式,因此聯想并購動用的資金包括自有現金和部分來自銀團的美元貸款,使資產負債率達到27%左右,聯想的股東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結構和比例。
文章稱,但是,聯想的解釋顯然遠遠不能消除有關各方對此次收購資金方面的疑問。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此次收購聯想動用了銀行借款使其資產負債率達到27%,雖然依然處于安全線之內,但資金鏈過于緊張的情況應該是屬實的。根據聯想2004-2005中期年報顯示,聯想共有約值31億元的港幣現金,另外還有30億元的港幣銀行授信額度。為了完成此次收購,除去股票外,以6.5億美元現金和5億美元的負債來看,聯想將面臨11.5億美元的現金支出,可以說,為了實現這次收購,聯想已經傾囊所有了。因此,業界對于聯想能否持續支撐生產投入并規避意外風險自然頗多疑慮。
文章指出,對于此次在全球關注下的“收購事件”,IDC中國公司副總裁萬寧表示,聯想收購IBMPC業務是聯想國際化的有效實施,通過將聯想和IBM銷量進行簡單相加,新聯想的銷量已經達到全球第三位。但現在談此次收購將會對產業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還有點為時過早。
文章稱,就目前看來,收購對雙方來講都具有正面意義。聯想具有大規模生產、制造管理能力,其成本控制管理也比較好,而IBM則在技術研發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此外,在IDC看來,中國是IBM亞太市場上繼日本后的最大市場,IBM仍非常看好中國市場,聯想也看中了IBM的歐洲、美洲、日本的市場,雙方的牽手,可謂優勢互補。
文章指出,不過,萬寧認為,雙方的合作也面臨兩大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是聯想和IBM在企業文化方面的融合,另一方面是缺乏管理如此龐大的國際大型企業的經驗。
文章最后指出,毋庸置疑,走出去的企業必然有其一定的技術優勢,而更大程度上,是來自于低廉人力資源等構成的成本優勢。而這并不是、也不應該成為公司永久的核心競爭力,因為他們始終要面對WTO后與國際對手在這些本土資源上的對等開放。一旦如此,我們就該開始反思成本優勢消失殆盡之后的持續發展問題了。(毛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