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7日電 《國際金融報》刊載評論指出,12月16日,已經有15年歷史的滬深股市終于迎來了首部非流通股轉讓規則的出臺。但非流通股轉讓規則會不會讓內幕交易披上合規的外衣?
文章指出,本來是件好事,但市場似乎并不領情。仔細讀來卻發現,這項規則具有諸多的不確定性,在這些不確定性背后則引發了市場太多的擔心:雖然以后交易將在交易所統一辦理,但仍然沒有實行強制性公開詢價,買賣雙方實際上仍然可以在私下協議好后到交易所辦理,這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暗箱操作的問題。有網友直言,這不過是讓某些內幕交易披上了一層合規交易的外衣,這樣做甚至更有誤導投資者的嫌疑。
文章提到,其次,交易的數量必須占上市公司總股份的1%以上,這就意味著幾乎將所有中小投資者排除在外。有投資者認為,這樣的安排會讓一些機構投資者部分放棄二級市場的投資,轉向這種價格更低、資金占用較過去更小的交易,同時搶占非流通股在若干年后實行全流通的先機,這對長期被套在二級市場的中小投資者顯然是不公平的。
文章著重指出,更為重要的是,此前市場一直預期的非流通股轉讓向普通投資者傾斜的政策將可能演化為如下的模式:解決由于股權分置造成的“一股獨大”諸多弊端的重任將由此前已經公布的分類表決制度擔綱,而本次作為首次公布的非流通股權轉讓規則,可能并非如某些人解讀為一種過渡政策的說法,此次的規則更可能是對非流通股轉讓的一種中期策略。
文章指出,市場在長期麻木的狀態下,已經失去了方向感,面對此次出臺的規則,市場難以作出太明確的選擇。雖然非流通股的流通問題可能緩期執行,但是由于股權分置引發的市場深層次問題仍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這與此前頒布的“國九條”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應該充分考慮普通投資者利益的精神,似乎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官建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