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錦州5月22日電 上了歲數的中國人都知道:“錦綸”曾是中國最流行的服裝面料,而它就是因產于遼寧省的錦州市而得名。昔日的榮光已蒙上了厚厚的歷史塵灰,在中國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后,今天的“錦繡之州”如何再創輝煌呢?經過集思廣益,錦州提出把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與全面振興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實施“工業立市”、“以港興市”和“開放牽動”三大發展戰略,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把錦州的經濟推向新臺階。
工業立市:建設工業錦州
“說起六十年代的歷史,錦州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中共錦州市委書記佟志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上世紀六十年代曾以“新興工業城市”著稱,中國第一只晶體管、第一塊石英玻璃、第一根錦綸絲、第一支人造塑料花都誕生在這里。“但改革開放以后,錦州的步伐明顯跟不上時代變化,工業化水平與遼西經濟區中心城市的要求差距明顯。”
堅持工業立市,就是要建設工業錦州。佟志武說,瞄準國家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各項措施,錦州要把政策用好、用足、用活,實現工業的提檔升級。“工業立市”戰略的實施重點將體現在“324產業格局”上,即:做強石化、冶金建材、農產品加工三大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汽車零部件、電力電子兩大重點產業;改造提升機械、輕工、醫藥、紡織四大傳統產業,同時用發展工業的理念來謀劃農業和農村經濟。
錦州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已形成了布局合理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產品遍及全國40個工業門類中的37個行業,達到1700多種。但在國內外影響力大、市場占有率高的企業和產品微乎其微。佟志武說,今后錦州在大力發展民營業員經濟的同時,在國企企改造上用全新機制盤活原有優良資產,以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讓企業如虎添翼。如錦州九泰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保持50年不虧損,其奧秘即是既把管理作為永恒話題,同時又不斷創新,才使得老企業不斷煥發青春,老話題做出了新篇章。而道光廿五集團把文化牌打得淋漓盡致,由一個虧損大戶一躍成為令人刮目相看的全省納稅大戶。
據介紹,錦州市已確立了“工業立市”的具體目標:力爭到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由2002年的211億元增加到46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由85.8億元增加到180億元;工業占GDP的比重由現在的35.2%上升到43%,工業增長速度由2002年的13%達到20%,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由2002年的9.5%達到20%。
以港興市:讓海風吹進錦州
錦州是港口城市嗎?這曾是外地人的疑問,也是早年封閉的錦州人自己的疑問。其實,錦州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沿海城市。錦州漁港的通航、商貿也早有歷史記載。1986年10月,錦州港——渤海北部遼東灣內的區域性港口,在人們“建與不建”的爭論中,由地方政府開始籌資興建。1990年,錦州港正式開航。
佟志武說,作為遼寧西部、內蒙東部、河北北部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錦州港有條件建設成為中國北方區域性、多功能的樞紐港,錦州也應建設成為東北重要的開放型港口城市。但長期以來,錦州人港口意識、海洋意識不強。因此,轉變人們思想觀念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樹立市民的濱海意識、港口意識和開放意識。
1993年2月,錦州港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為中國惟一一家股份制港口。錦州港成為中國北方港口中惟一A、B兩只股票同時上市的港口企業。2003年,錦州港年吞吐量實現1706萬噸,已躍居到全國第21位。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經過11年的發展,昔日的小漁村已經初步形成了集港口、倉儲、工業、商貿旅、游五大功能區域為一體的新城區,開發區成為錦州經濟快速發展的最大的增長極,并成為吸引海內外資金和項目的重點投資方向。
這些成就讓錦州人看到了港口的優勢與效益。于是錦州提出了“推進以港興市,建設港口錦州”的發展戰略。把港口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港為城用,城以港興,以港口的戰略性突破帶動全市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突破。
實施“以港興市”戰略是建設港口錦州、海上錦州和現代化生態型濱海城市的關鍵。為配合“以港興市”戰略,錦州市一方面將加快錦州城區向南、向海推進的進程,通過錦州南站新區建設、通海快速干道建設等措施,構建錦州現代化濱海城市的模型;另一方面將大力加強物流中心建設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錦州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影響力和輻射力。
開放牽動:敞開錦州的胸懷
其實,說起對外開放,錦州可以用兩“早”來形容。一早是重視早。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錦州市就被列入沿海開放地區。另一早就是錦州市在省內的起步比較早。在1982年就吸引了第一筆來自香港的資金,成立了錦州進口汽車維修中心。雖然項目不大,總投資才14萬美元,但它卻是全國第一家合作企業。
雖然起得早,但卻動作慢。佟志武坦承,目前錦州對外開放水平低,出口額僅占全省出口總額的1.01%。出口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只占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0.01%,列全省第十一位。從引進“內容”看,多停留在吸引資金階段,引進先進技術、高科技、管理人才和管理經驗很少。利用外資項目源不足,現有儲備項目中,全市各行業、各地區規劃的利用外資項目普遍較少,超過500萬美元的、比較成熟的項目更少。
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了東北文化禁錮的一面,依賴、懶惰、嫉妒。受東北文化影響,小農、小生產、小富即安意識非常濃。表現在,發展不錯的企業不愿招商,認為沒必要,看不到與先進企業的差距;企業發展不好也不積極招商,依賴思想嚴重,更害怕個人利益喪失。還有一些能夠合資、并購的領域舍不得開放,看不到現行體制的弊端也就會葬送了企業。
從1982年引入第一筆外資到2003年底,錦州市正常生產經營的外商投資企業170家,規模以上45家,產值超千萬元的35家,產值過億元的有5家。佟志武說,錦州屬于老工業基地,許多企業因為不適應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在市場競爭中不是被淘汰就是“奄奄一息”,通過利用外資,現有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因為利用外資,我市現有資源被挖掘,一些比較好的企業有了更多的活力和競爭力,一些困難企業重獲“新生”。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后,目前在錦州,開放牽動已日漸深入人心。為了讓更多的企業落戶錦州,錦州人敞開胸懷,很多部門和單位都把開放牽動當大事急事來辦。錦州市提出,立足于良好的交通、區位和基礎設施優勢,積極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系。重點推進總投資液化天然氣儲運、化工物流園、鋰離子電池、萬畝水產養殖、大豆精煉、筆架山風景區經營權出讓等11個重點項目;培育和發展會展產業,中泰合資建設錦州,整合旅游資源,做好山、海、廟、館四篇文章,形成以三山(筆架山、北普陀山、閭山)、七寺(大佛寺、廣濟寺、青巖寺、雙峰寺、善得寺、崇興寺、青塔寺)、一館(遼沈戰役紀念館)為景點的“錦繡之州、神奇之旅”,使“一小時”交通圈,變成“住錦州,游遼西”的黃金旅游圈。通過對外開放,把推進國有企業改制、改組、改造,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與發展新興服務業相結合,與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改善投資環境相結合,用開放統領和牽動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