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黃步紅 方聞
原題為:我們生活在微波爐里
“我們生活在高度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里,但在這個社會里,幾乎沒有人真正了解科學和技術。”
卡爾·薩根的這句名言很好地概括了現代人面對無處不在的電磁輻射的處境。依據最新的健康定義,電磁輻射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已經可以定性,只是還沒有定量而已
早在1975年,就有專家預言,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電子、通信、計算機、汽車與電氣設備大量進入家庭,城市空間人為的電磁能量每年將以7%~14%的幅度增長。
也就是說,25年后城市電磁能量密度最高可增加26倍,50年后最高可增加700倍!
在過去30年中,有25000篇關于電磁場作用下的生物效應、醫學應用的文章發表。雖然人們認為該領域的研究還很不完善,但實際上,這個領域的知識積累已經遠遠超出很多傳統領域,如化學的一些分支研究。
輻射能導致哪些職業病
一系列研究表明,與電磁波“打交道”比較密切的從業人員,受輻射之害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湖南省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研究所最近完成一項研究,目的是探討微波輻射污染現狀。他們對從事微波作業的相關技術人員和不接觸微波的辦公室工作人員進行了群體健康檢查,同時對作業環境進行監測。
研究結果表明,微波接觸組中失眠、心悸、脫發的檢出率分別為12.16%、9.46%、18.92%,明顯高于對照組。微波作業人員的視力下降發生率也較高(35.13%) 這可能與微波的致熱效應有關,而他們的心電圖異常檢出率也達到了37.84%,對照組僅為16.13%,兩組有顯著性差異 這種改變可能與微波輻射影響心臟植物神經系統功能,使心臟傳導功能紊亂有關。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的郭九吉等專家對微電磁波作業人員的健康狀況作了兩年半時間的動態觀察,結果表明:在微波場強為50~100μW/cm2(微瓦每平方厘米,這個數字高于國家標準40μW/cm2)里的作業人員,神經衰弱綜合癥、腦電圖、心電圖、心功能、腦血流圖、腦血管緊張度、白細胞等等健康因素都有明顯改變(見圖表)。
另外,由于人眼組織富含水分,易吸收電磁輻射,而且血流量少,在電磁輻射下溫度容易升高,所以當強電磁波長期照射眼睛,人眼將由于溫度升高導致晶狀體蛋白質凝固,可形成“微波白內障”。
公共區域:不超標不等于無害
公共環境中,電磁場對人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是人們更為關心的問題。今天,廣播電視系統和移動電話系統的發射臺已經遍布于各個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移動電話基站與基站之間的距離甚至已在300米之內。生活在林立的發射塔之間,微波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由于一般環境中電磁波對人的影響是一種長期效應,對它的研究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電磁波能夠刺激人體產生一定的生物效應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現在科學家要求證的是,這種效應有沒有達到危險的地步。在高強度的電磁場中人們即使只有短期的暴露,也將對身體產生有害影響,這已經得到驗證。而暴露在強度不大的電磁場中會不會對身體產生有害影響,迄今在科學界沒有形成定論。
據環境監測數據統計,中國移動電話基站周邊環境敏感點的電磁輻射強度超過8μW/cm2(這是環境管理目標值,長期高于這個值可能對身體有害)的基站總數接近1%,有一部分還超過了40μW/cm2的國家標準。比如北京市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基站總數約3000個,監測累計超標總數曾經達到6個;遼寧省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基站總數約5000個,超標的約有10個。
“就國家訂立的電磁輻射環境標準來說,中國比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要求還嚴格,但實際上中國城市中,電磁波的強度普遍比其他國家的城市高很多 也就是說,其他國家的公共環境電磁輻射強度一般是遠遠低于他們的標準的。”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監測所的電磁輻射研究專家曹兆進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就目前研究結果來說,究竟多大的輻射對身體會構成危害還難下定論,當輻射強度接近于標準時,不超標并不說明無害。這也是發達國家要求公共環境電磁輻射強度遠遠低于標準的原因。”
換言之,中國的大城市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公共環境,其電磁輻射強度至少是在危險的邊緣。
手機真的很危險?!
手機是靠發射電磁波傳遞信息的,盡管其發射功率已從原來的3-5W減小到目前的0.25-2W,但由于通話時手機天線距大腦過近(5-10厘米),長時間通話,就意味著長時間受到電磁波輻射。
據曹兆進介紹,國內外都有專家對手機通話時天線附近電磁波強度進行測量,監測結果是:大部分手機天線周圍功率密度值為幾十至幾百μW/cm2,呼叫時間最大值可達1000μW/cm2左右。
可見,使用移動電話時,局部環境有遠遠超過環境標準的強電磁波。
專家用900兆赫頻率的移動電話對志愿者進行測試,結果受試者使用手機側的鼻孔及枕部皮膚溫度顯著升高,上升幅度最大可達2.5℃,而另一側的皮溫未見升高——這種熱效應已經相當強烈,如果皮下深處直到腦部也有明顯的熱效應,則將對腦神經產生顯著影響。
曹兆進等人研究了手機電磁輻射對使用者神經行為的影響,結果顯示:移動電話手機使用組的平均反應時間明顯延長,即反應變慢。這說明使用移動電話手機能引起神經行為方面的不良后果。
曹兆進的研究小組進一步研究手機對使用者睡眠質量和抑郁情況的影響,結果顯示,手機明顯讓使用者失眠率增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使用者的抑郁發生率和抑郁嚴重程度。他們的相關研究還顯示,手機使用年限與胸悶、惡心和食欲減退呈正相關,長期使用手機還可能引起神經衰弱癥。
輻射研究時間表
已經有人提出,電磁場暴露將導致癌癥、行為改變、記憶喪失、帕金森癥和阿爾海默癥以及許多其他疾病——雖然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
“我們生活在高度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里,但在這個社會里,幾乎沒有人真正了解科學和技術。”
卡爾·薩根的這句名言很好地概括了現代人面對無處不在的電磁輻射的處境。當一種危險是全新的,它的潛在影響又不能測定,以及人們對科學的信仰逐漸下降時,人們就進入了“預防原則”的領域 “預防原則”是科學界提出的新概念,用于防止或限制由對象或行為導致的可能危害,該原則強調必須建立在對健康形成傷害之前。
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最新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應該是處于完全良好的身體、精神和社會行為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缺陷。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公共環境中的電磁輻射僅僅只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科學家同樣要把它作為問題來面對和解決。
WHO和IARC(國際癌癥研究所)已經制定了一個評估電磁場健康效應的時間表。2004年,IARC將獲得足夠的研究結果來處理關于電磁輻射致癌的效應評估。WHO則將在2005~2006年完成電磁輻射對健康造成的危害的全面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