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去年的上海德比之所以高潮迭起,直至引發成最后的冠軍德比,究其根本原因,正是來源于申花、中遠兩家俱樂部近似于肉搏似的競爭。然而,在多種因素的連鎖反應之下,即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首屆中超上海德比看上去要比往屆遜色許多。
說暗戰也好,說無間道也罷,前幾次上海德比,不光在場上出現了諸多令人血脈賁張的鏡頭,在場下也流傳著不少驚心動魄的故事。每一次德比過后都會出現又一個“城市英雄”,同樣每一次德比之后都會有幾個“內鬼”被揪出。第四次德比,為求一勝的申花俱樂部甚至在賽前與隊中的一位核心球員直接談價,“如果這場比賽拿下來,我們會給你個人多少多少萬獎金,但如果輸了,而且是因你的失誤,那么……”申花俱樂部實際上是給這名球員出了一道雙項選擇題,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種選擇,要么選擇忠誠,要么就是背叛,而俱樂部為這兩種選擇都附加上了極為昂貴的籌碼。同樣是第四次德比,國際隊的中后衛小李明在那場比賽過后就立即淡出了眾人的視線,沒有什么說法,但每一個人的口中都有著對“小李明事件”不同版本的解釋。
如同看電影一樣,我們都愛看大手筆、大投資的好戲,可惜“好戲”不常在。打著限薪的旗號,申花俱樂部在中超還沒有開打前,就提出了今年聯賽要壓縮財政預算的口號,中超三輪戰罷,除了國奧隊員外,隊中還有不少主力隊員至今不愿在自己新賽季的合同上簽字,原因很簡單,就是錢少了。除了限薪,今年申花隊連勝獎也比去年少了許多,上賽季申花四連勝的總獎金是400萬,而今年卻滑落到了280萬。“你不能怪現在的隊員只會向錢看,充斥在他們腦子里的都是拜金主義,現實就是這樣,他們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對,反而會認為,你不給我加錢,我為什么要為你賣命?”一位申花俱樂部官員向記者大嘆苦經。
就在首屆中超德比開打前,一位申花隊中的骨干球員直接了當地問俱樂部高層:“這回德比該怎么踢?要么干脆把中遠‘辦了’算了?如果德比贏了,俱樂部會不會追加獎金?”面對這三個問題,俱樂部無言以對,因為在今年的財政預算里,根本就沒有所謂對德比的額外投入。
相比與申花,國際隊的前景更加堪憂,國際隊被收購的傳聞,現在越來越像是事實,三連平后國際隊一位隊員向記者道出了心聲:“說白了,俱樂部提出今年保三爭一的目標,完全是被申花給逼的,沒有錢,拿什么來完成這些目標?為什么以前吃裁判的虧少,今年剛打完三場就被整了兩回,不就是因為咱們現在不財大氣粗了唄。”德比將至,兩家俱樂部都刻意回避這一敏感話題,不是因為蓄勢待發,倒更有一種被逼無奈的感覺。
國奧兵敗以及因此而延伸出的社會各界人士對中國足球的全面質疑,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首屆中超上海德比的含金量。除了一小撮有利可圖的人,大部分人士已經對中國足球現狀及其前景持完全否定態度,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上海德比已無法吸引全國球迷的眼球,即使上海球迷和媒體因為地域的關系還會力挺德比,但出現正常性的“審美疲勞”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了。(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