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一日電 題:“經濟過熱說”并未占上風
——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曹和平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投資快速增長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二OO三年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百分之四十三。今年一至二月,新增固定資產增長百分之五十三。此間一些經濟學家紛紛表示擔憂,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固定資產投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曹和平日前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說,去年下半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快是事實,應該密切關注并適時采用預防性政策措施。但把中央政府在宏觀上采取的預防性措施,解讀為宏觀經濟在整體上全方位過熱的指標,恐怕有邏輯上的漏洞。
他說,首先,政府的預防性措施不是經濟全面過熱與否的指示器,而是決策層根據經濟指標做出的管理反應。
曹和平認為,二OO三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快,但傳統宏觀經濟的一個或幾個觀察變量不是判斷中國經濟整體是否全面過熱所需要的充分指標。理解近來中國經濟投資增速,還需要從轉型期經濟結構快速變動的指標作為補充。
他說,中國人均GDP在二OO三年超過一千美元,進入中低等收入經濟。這時,恩格爾系數降到三分之一以下。可支配收入的主要部分,特別是城市和發達農村地區可支配收入的主要部分,不再用來支付吃穿費用,而是用在“住”和“行”上,從而拉動住宅和汽車產業高速成長。這種需求結構變動拉動相關部門固定資產快速增長,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新現象,和傳統計劃安排的財政類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不一樣。
曹和平認為,如果判斷經濟過熱需要關注從投資拉動型向需求拉動型經濟過渡的轉型特征,則不能僅僅觀察宏觀變量,而應該深入到產業部門中去,看看那些行業增速最快。從基礎產業來看,今年一季度,鋼鐵類采礦業和其他采礦業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二百六十四和百分之七百二十五。在今年一至二月份,這兩個數字分別為百分之四百五十三和百分之一千零一十九。在制造業,增長最快的幾個行業是家具制造、化工燃料、金屬制品和電器機械業。在汽車和住宅兩個行業中,分別是百分之六十八和百分之七十五。
他說,不難看出,這些行業與住宅業和汽車業的相關程度很高。如果認同汽車制造和住宅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兩個支柱性產業的話,如果認同消費結構變化導致了產業鏈條擴張,那么關于固定資產投資過度擴張是經濟過熱的第一推動力,或者叫供給性投資過熱,進而認定過熱會對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恐怕就有點夸大了固定資產增速過快的宏觀后果了。
曹和平認為,部分主張經濟全面過熱的分析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快的原因歸咎于地方財政投資增長過快。原因是GDP增長率是地方政績的評定激勵。形成這個觀點的數字支持是第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中中央項目增加百分之四點八,地方項目增加百分之六十點二。
他說,地方政府受GDP驅動增加投資是事實,但把這種激勵下的行為定為促進經濟過熱的“惡”,恐怕忽略了市場的作用。一個重要的參考變量是外商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加速度,但目前還沒有這一方面的權威統計。用國家統計局關于不同所有制企業工業增加值來逼近,發現過去三個月當中,外商企業增加最快。外商是利潤最大化,不是GDP最大化。看來,不光地方政府是經濟投資增速的原因,外商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外商和地方同時增加投資,原因無它,投資在過去幾年中變得非常有利可圖。
這位“海歸派”經濟學家認為,不從轉型特征來理解目前宏觀意義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會在政策理解和取舍上出現大的偏差。目前中央政府采取的宏觀調控政策尚在合適范圍之內。投資主要是按照需求變動而誘致性擴張的,更具有市場性,應建立市場的內在機制來遏制無序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