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0日電 生命的誕生,是一個偉大的時刻,但是有多少人能夠親眼所見。昨天下午2時53分,產婦分娩的“直播”場景終于如期出現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中國人口》的節目中。歷經數天的跟蹤拍攝,最終熒屏上用了20分鐘展示了兩位孕婦分娩的全過程,兩個孩子在“眾目睽睽”下誕生了。
現場:比產婦哭得更厲害的是丈夫
新聞晨報報道,當天早上8時,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分娩區,31歲的產婦祁曉翔很快就要生了。她的丈夫袁玉明沒有被允許進入手術室,只能在候產室外等候。這次“直播”節目的策劃人、《中國人口》的制片人張敏女士獲準陪在產婦身邊,目睹分娩的全過程。張敏在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說:“有時孕婦還沒生,陪產在一旁的丈夫就先嚇得昏過去了,醫生忙不過來,還要分心去照顧丈夫,所以醫院決定不讓丈夫陪產。”
另一位產婦高萍是在下午被推進北京東四婦產醫院候產室開始分娩的,而丈夫張宗偉守在她的旁邊。張宗偉在一旁鼓勁:“加油,加油。”他的一只手被妻子緊握著,另一只手在撫摸妻子的頭發,始終沒有停過。
“小孩太大……臉出來了……好了,是個兒子。”高萍哭了,比她哭得更厲害的是丈夫。高萍用虛弱的聲音說了聲:“謝謝。”
與此同時,那邊的祁曉翔也生下了一個小男孩,醫生開玩笑地說:“就是頭發少。”終于看到母子平安的丈夫袁玉明也輕松了很多,指著自己的腦門說:“那是隨我。”
產科主任醫師金燕志已經累得渾身濕透:“生孩子,英文叫Labour,就是勞動,就是得用力,不用力是生不出來的。”
靈感:“爸媽圍著我轉天經地義”
“一個北京的孩子用DV攝制了一段產房中孕婦的分娩過程,然后在課堂上播放,感動了教室里所有的其他孩子,他們從此懂得該如何孝敬父母。”這給《中國人口》制片人張敏帶來了靈感,“另一件事給了我最大的刺激———我曾經親耳聽見一個孩子說:‘由于我的到來,給我的家庭帶來了那么多的快樂,爸媽圍著我轉這是天經地義的。’他竟然沒有一點對父母的感恩。”張敏最終希望能將分娩的過程展示給更多的人看,同時也希望讓鏡頭告訴大家,自然分娩(順產)并沒有什么可怕,“如果條件允許,能夠順產就應該盡量順產”。
在他們的爭取下,拍攝終于被有關方面同意了。接下來就是選擇醫院和孕婦的工作。“有些醫院都委婉地拒絕了我們,因為他們接生工作量很重,根本忙不過來。”最終張敏他們選擇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和北京東四婦產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產科主任醫師金燕志聽說他們的來意后,很高興地答應了:“太應該宣傳了,現在很多孕婦都喜歡剖腹產。順產對孕婦和孩子的健康都有益處。”
拍攝:攝像換成女性并作技術處理
在選定醫院之后,攝制組開始了選擇順產孕婦。“一開始很多人都拒絕了,這畢竟是個人的隱私,所以我們一聽說別人不愿意,也不去做任何說服工作。”最終入住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祁曉翔和入住北京東四婦產醫院的高萍兩位孕婦,當然還包括他們的家人都欣然同意了。
攝制組開始跟蹤拍攝,并靜靜等到兩名孕婦臨床的那天。兩星期前,她們終于和孕婦一同進入了產房,每個醫院產房內外各安放了4臺攝像機。“根據要求,攝像換成了女性,拍攝角度也被技術性限定,有些畫面也被產科主任反復叮囑一定要技術性處理,他們很懂隱私方面的法律。”
當天,張敏就站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孕婦祁曉翔身旁,張敏說道:“當孩子出世的一剎那,就像太陽升起的那種感覺,我似乎感受到孩子張嘴第一口呼吸,我的血不斷地向上涌,淚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來,這種心靈的震顫我絕不夸張。”
在手術室里,張敏感受著孕婦自然分娩的疼痛:“但這種生孩子的陣痛,母親是最容易忘記的,而孩子則是最應該記住的。”
昨天節目播出前后,記者曾經多次試圖聯系醫院和孕婦家人,但是所有人拒絕了進行跟蹤采訪的要求。據了解,孕婦那方也讓央視的記者停止了追蹤,因為他們需要平靜的生活。目前,北大第一醫院那位產婦祁曉翔正在月子醫院,而另一位產婦高萍正在家中休養。
觀點:“直播”會讓人產生恐懼心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教授、著名倫理學家邱仁宗:原則上,分娩是孕婦的個人隱私,但是如果產婦愿意放棄這種隱私,這樣的拍攝本身無可非議。但是在電視上公開播出這些產婦痛苦的鏡頭,可能會對一些尚未生育的女孩造成一定的影響,就像暴力或者虐待動物的鏡頭一樣,電視節目制作人應該要考慮到,播出之后是否會帶來消極作用。電視臺是為了宣傳母愛的偉大,或者為了提倡自然分娩的方式,但是沒有必要一定要用這種方式,我個人認為不太合適。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倫理學家陳少峰:媒體播出的東西是一種公共產品,會對人們生活產生影響。這樣的分娩“直播”可能會讓今后懷孕生育的人了解一些事實,但同樣可能讓某些人產生恐懼心理。分析媒體倫理,并不是考慮它的初衷和動機是什么,而是衡量一個媒體是否有足夠審慎的態度,處理的方式是否妥當。比如說,當交通事故頻繁發生,那我們的電視臺是否應該播一下交通事故的場景呢?這種讓人恐懼的鏡頭可能有教育作用,但肯定不能播。這次“直播”分娩可以作為一個討論的經典案例,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教育大眾。
反響:未為人母的女觀眾看后大哭
但是有很多人卻很贊同這種“直播”方式,在晨報昨天刊登相關消息之后,很多讀者打來電話說,感謝晨報告知將有這檔節目播出。這些讀者絕大多數已經有孩子了,而且當初都是選擇順產的方式。她們將會準時收看,不少人還特地打電話給自己孩子的學校,希望能夠讓孩子看看這檔節目,看看母親生他們時受了多大的苦。在節目播出之后,又接到了很多讀者的電話,一些未為人母的女觀眾告訴記者,她們看后大哭一場。(顧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