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仲大軍報道最近,中央電視臺會同其他部門召開了一個優質上市公司頒獎會,獲獎的是以中石油和寶鋼為首的一批大型能源和鋼鐵企業,名列股市10佳榜首的全是石油、鋼鐵、電力、水泥、交通運輸等基礎產業中的國家壟斷大企業——它們是中國這一波通貨膨脹的獲益者。它們因漲價獲益而獲獎。
獲利情況:國內壟斷者<國外供應商
當一國經濟發展打破平衡之后,這個國家的經濟利益便會在國內和國際之間產生不均衡地流動,而這種不均衡的流動最終會導致社會和國家不均衡的發展。
在國內,最近一年多來,鋼鐵、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交通運輸、電力等天然壟斷部門是這波物價上漲最大的贏家,整個國民經濟的利潤大多集中到這些工業巨頭部門。
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國內的通貨膨脹更是國際上的通貨膨脹。中國的巨大需求引起國際物價上漲,國外供應商看準了中國的巨大需求不斷地漲價:這幾年間,石油價格上漲了一倍;鋼材價格上漲了50%;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價格上漲了一倍。所以,在中國這一波通貨膨脹過程中,有很多利潤是被國外供應商趁機拿走了。
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去年中國社會生產總值約30萬億,按3%的通漲幅度計算,那就是同比漲出8000億~9000億元的產值來。以進口占中國經濟比例20%計算,這8000多億里至少有2000億被國外漲價產品拿走了。2000億的國民財富通過漲價轉移到國外,另外6000億元轉移到那些可以漲價的以中石油和寶鋼為首的壟斷部門,而漲價的代價只有讓非壟斷部門和普通消費者來承擔。這就是今天中國通貨膨脹的特點。
因此,如果如今的中國出現通貨膨脹,將與1988年和1994年出現的兩波通漲完全不同:此次通漲的根源將來自國外市場,甚至主要由外部漲價引起。而中國的出口產品又不能將這一波通漲的代價及時轉移出去。在人民幣不升值、匯率不調整的情況下,只有自己承擔這一波通漲的代價,落個“高買賤賣”的下場。
“房地產式”通脹的受害者
就最近這一波通貨膨脹的直接因素來說:在食品方面,有糧食減產導致的物價上漲,但房地產業是最重要的因素。
房地產大發展的主因是,計劃經濟時期造成的住房缺口始終未能彌補。目前,很多城市的人均住宅面積已經達到18平方米,但低于這個數字的住戶還多得很;今后10到15年間,至少還要有1億人口進城。因此,展望今后的10-20年,中國房地產建設始終不會放慢腳步。
房地產的發展加大了對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諸多產品的需求,導致這些部門的產品價格出現穩步攀升,同時使全面通貨膨脹出現端倪:在南方一些地區,食品價格已同比上漲20%,實際通漲指數已經超過10%,盡管全國平均下來4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僅上漲了4%,但局部地區的漲幅已遠遠超過這一數字。譬如,北京市的房價同比上漲了大約25% ,食品漲幅大約在10%左右。如果一任市場自我運行,這一波經濟過熱帶動的通貨膨脹將在今年年底和2005年達到高峰。
中國再出現一波超過20%的通漲率并不稀罕。
目前,中國房地產價格往往不是這一商品的真實市場價格,因為土地是從農民手中廉價征來的,是在某種程度上通過剝奪農民產生的土地價格。因此,中國近一歷史時期,城市商品房使用的土地價格相對低廉,使城市人口可以盡可能多地擴大自己的住房面積。如果農民卡住土地價格,恐怕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積不會有這樣大幅的上升。從這點上看,房地產投資中的確存在“投資軟約束”的現象。
以犧牲農民為代價換來的城市房地產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是畸形發展的結果。城市利益集團在這一波發展高潮中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當一部分人今天在大肆揮霍性和透支性地消費時,實為以后埋下種種社會危機。